十年后:人们再次争议莫言“诺奖”
(2022-06-27 12:00:37)
标签:
财经教育体育 |
分类: 经济 |
在莫言之前,中国人从来没有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不免让人们议论纷纷,于是听到一种解释,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国际上发行销售量太少,影响力不够。
如是,对于莫言获奖,人们提出一个疑问,严歌苓的小说在国际上发行销售量明显多于莫言,为什么她没有得奖?莫言得了奖?
道理并不复杂,诺奖评委都是西方精英群里的名人显贵,莫言的作品更合这些评委的口味,更对这些评委的心思。
1 莫言作品更合于西方精英的口味。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莫言作品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今天,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风靡西方世界,越是离奇幻想就越是能够在西方人心里产生共鸣,因为很多西方人在生活中过于平淡,内心的压力和动力都不足,离奇鬼怪反而能够让他们兴奋愉悦,例如哈利波特骑扫帚满天飞可以赢得满堂彩,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获得奥斯卡大奖。
有人比较过李安的三部名作:《卧虎藏龙》充满了新鲜的中国元素,让人们感觉到一种东方神韵,效果不错但是还不足以让西方观众投入感情。《断背山》接近了西方人的内心世界,但是从故事、场景、人物的时空范围过于狭窄,让很多观众依然会产生“陌生”感、远离感,引发的思想共鸣不够多。现在,借用四方漂流的故事和离奇鬼怪的讲述风格,让此片中的故事、场景、人物的时空范围散布于世界各地,于是让更多的西方观众能够产生明显的“熟悉”、“打动”、“共鸣”、“兴奋”、“愉悦”,最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为那一年奥斯卡颁奖的最大赢家,原因就在于“合口味”。
2 莫言作品更对上西方精英的心思。
就以作品《红高粱》为例,写出一个充满中国农村旧习俗、经由民间口传的离奇故事,让中国读者都感觉很新鲜、诧异、刺激、“土得掉渣,土得不能再土了”。那些西方评委眼里,这些就是最令人惊奇的最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
其实这种隔世习俗传言、旧日的农村风采和今天中国人的城乡生活大相径庭,但是在很多西方人的头脑里,脑袋后面拖着一条大辫子的愚钝形象依然还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红高粱》可以让西方精英充分享受身处西方发达社会的自豪感先进感。
3 事实胜于雄辩:不可无视这三个诺奖具有鲜明政治色彩。
诺贝尔当年设立5个奖项: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奖,后人又增加一个经济学奖。这其中的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体现着西方精英的评价标准,维护西方社会精英层的利益诉求。
先看看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色彩:
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通过对苏联劳改营的描述,为自己树立了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形象,被西方精英誉为“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
但是,他1994年返回俄罗斯,看到物是人非、满目疮痍、人民极度贫困的祖国悲剧般现状,对曾经一度强大的祖国充满着无尽的惋惜,发出内心忏悔“是我害了俄罗斯祖国”。1996年发表小说《在转折关头》,肯定斯大林发动了“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此时有人说,因为在监狱呆了太长时间,他性格扭曲,精神已经不正常。
再看看诺贝尔和平奖的政治属性:美国240多年历史中发动和参与的战争高达200多次,没有参与战争的时间不足20年,但是先后获得和平奖的美国政治家已经有了7位:
1906西奥多·罗斯福(总统),1919伍德罗·威尔逊(总统),1953马歇尔(国务卿),1973亨利·基辛格(国务卿),2002吉米·卡特(前总统),2007艾伯特·戈尔(副总统),2009年奥巴马(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