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迷路:让温儒敏信口开河“号令”天下学子
(2022-06-26 10:12:17)
标签:
财经教育体育 |
分类: 教育 |
有一篇文章《温儒敏的学问之殇》,批评温儒敏信口开河,就此细看看他信口开河推出的“读书论”。
1 多读书与爱读书: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温儒敏倡导“大语文”,突出特征就是两个“量大”,安排课外大量阅读,安排大量古文都要背诵,同时明确表示:全部纳入考试范围。
看看身边一些老同学,年过七旬,还有人能背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琅琅上口,心自得意。这些都与考试无关,就是一种爱好。爱读书的人,读好文章入迷。
再看看读书人杨绛的回忆: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爱读书,读好书入迷。
想一想,杨绛为什么强调“爱读书”和“读好书”,不谈“多读书”?在她那里:读书欲望来自兴趣,“好书”都是自己爱看的书。
2 以考试绑定“读书”,指定书目,由此要促生“厌书人”。
读书是一种人生爱好,爱好与考试无关,这是个硬道理。在杨绛眼里,“读书求知”可以是一种生活习惯。
有一次,父亲问她“阿季(杨绛本名杨季康),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杨绛说:“不好过。”父亲又问:“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杨绛回答:“一星期都白过了。”
读书人杨绛的体会是: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
时下温儒敏提出“大语文”教学,指定古文都要背下来,所有推荐的课外阅读都在考试范围,唯恐压力不够,特别强调:将来语文考卷要有15%学生做不完。
毫无疑问,有人爱读《红楼梦》,但是没有人乐于带着考试压力去读名著。反倒是“物极必反”,多年的读书应考压力会促生出厌烦读书之人。看到一些年青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高考,一旦进了大学再也不想苦读,唱起“60分万岁”。
把“爱读书”换成“多读书”,看“爱读的书”变成看“指定的书”,“享受读书乐趣”变质为“应对考试压力”。最终一些年青人成了厌烦读书的人。
3 片面强调“多读书”违反科学原理。
温儒敏的大语文刻意突出“大量阅读”“加量背诵”,当属剑走偏锋,以偏概全,因为泛读只是读书的一部分,精读比泛读更加重要。
看看上个世纪的《中国青年》杂志,你可以见到:朱德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都曾经谆谆告诫年青人,读书不要只是泛读,更需要精读。他们强调不动笔不读书,读书一定要写出个人心得。
读书人杨绛的切身体会也是如此: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
现在说“12岁孩子阅读量至少要达到50万字以上”,才能让他的理解能力和知识面足以支撑未来在中考、高考中的测试。曹文轩张口就来,他可以一语画圈。
现在给新课标绑定阅读量,再以“推荐书目”开列清单,声明“所有课外阅读书目都在考试范围”,温儒敏信口开河,他可以一语定案。
科学讲的是客观真理,实践总是在证明:反科学的“读书论”不可能盛行。人们爱读书是因为书有趣,趣在多思求知有收获。温儒敏给课外读书加上考试指挥棒,让学子失去读书乐趣,增加记忆和应考负担,而一旦失去乐趣,大量阅读如同掉进苦海,读书由“趣事”变质为“苦差”。
4 温儒敏的大语文教学是文化教育的百年倒退。
一方面,大语文强调:“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得语文者得天下”,“以后高考主要是考语文”。另一方面,温儒敏声言:中小学生必须增加背记古文,增加读书量,“扭转近百年来语文教学存在的偏执,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规律”。
看看温儒敏提倡的规律之一:恢复百年前私塾的学习方式,大量背记古文,从小学生开始,先背记下来,以后慢慢理解。
再看温儒敏提倡的规律之二:连滚带爬式读书法,学生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算一算,每秒钟阅读8.33字达标,读者根本就没有思考余地。如是,求速不求解,阅读不思考,学生读的越多越糊涂。
就此。我们来看读书人鲁迅的见解:“我们虽然拚命的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说话,整天的可以听见”,“而且所读的书,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遭,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
想一想,董必武不动笔就不读书,钱钟书写下大量读书卡片,为什么学者们坚持“边读边写”?
他们写下读书心得的过程是一种动脑筋联想思考的过程,或是由此及彼,或是由表及里,或是认可,或是质疑。这些眉批、评注都是写给自己的,通过动笔记录的过程整理思绪、深入思考,达到真正读懂。
在我们身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有的人读书越多脑子越聪明越“开窍”,也有人读书越多脑子越是僵化不“开窍”,两者的差别就在于读书当中有没有过“多思”。
今天温儒敏以“大语文”号令天下教育界,事情很不正常,其危害更是不可无视。看看“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这句话浸透了蛮横无理,百分百的伪科学。
事情原本是很清楚的:中小学教学绝不可扬文抑理,小孩子不识字识数,是文盲;小孩子识字不识数,是弱智。人有两条腿才能行走。
曾经建议教育部可以到中科院做一个调查,看看有几位院士认可“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再提一个建议:教育部可以到华为做一个调查,看看有多少人赞成“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记忆中的印象很深刻: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做芯片光砸钱不行,企业更需要物理学家、数学家。他曾透露,在华为至少有700名数学家。
于是要想一想,为什么华为要“囤”700名数学家?
由此再想一想,教育界倡导“语文是一切学科基础,得语文者得天下”,是不是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