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音体美劳必须退出中考高考?
(2022-05-12 14:12:50)
标签:
财经教育体育 |
分类: 教育 |
近年来,教育部门每年出几个新招,改革频率虽高,却好像是针灸“阿是穴”,哪儿疼就先在哪儿扎一下针,很明显缺少大系统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这两年,教改每年都推出多项创新,频频出招却事倍功半,问题就在于没有把握中国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由此必须认知:
一 从系统目标看,中国教育有三个系统并存:国家人才选拔体系、国民文化教育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 以中考高考为标志的国家人才选拔体系,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拔学习能力更强的人才、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2 以普及义务教育为基础的国民文化教育体系,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掌握文化知识、培养道德意志、培养音体美劳素质、树立科学三观。
3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教育目标是专岗技能培训,所学即所用。
二 从系统结构看,中国教育包括三个子系统:小学初中的义务教育、中职高职的职业教育、高中高校的专业教育。
1 小学初中的义务教育:既服务于国家人才选拔体系,又服务于国民文化教育体系,既要培养学习能力,又要培养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由此,选定的主科进入中考高考,素质教育课程(包括音体美劳)一律不进入中考高考,只进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
2 中职高职的职业教育:核心是培养专职技能,关键在于务实,岗位明确,技能实用。故此,办校必须以企业为主,对岗施教,学习必须去除一个“混”字,培训结果应该是上岗,不是拿证。
3 高中高校的专业人才教育:核心是增加学习主动性,减少死记硬背、重复性作业、机械式“刷题”,改善应试教学。只要存在有高考,聚焦高考的教学体系必定就是应试教育,时下强调减少考试,不公布分数,不排名次,并不能改变体系本质。
我们不可能无视国家选拔性考试的存在,由此,中小学改革目标应该是“改善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不该简单把两者对立,设想“用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
回顾中国选拔人才的国家考试体系,从隋唐到清代光绪年,历经一千三百多年,被世界公认为中华民族没有分裂的治国利器。国家保持统一,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科举选拔体系功不可没。在今天,虽然高校生不再具有吃“皇粮”的干部身份,但是“知识化”作为国家选才的硬性标准,不能打折扣。
三 教育体系担负两个社会责任密不可分:培养与分流。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日益突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单兵突进难以奏效。
举一例,提出中考普职分流当属“牵一发动全身”,若没有职教和高教的协同配合,推进必然受阻。
学生不是终身职业,学生如何分流?怎样走进360行?如何培养各行各业能工巧匠“技术状元”?如何得到更多高级专业人才?世界各国出于国情不同,国家教育体系不同,但是一定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学生分流体系。
例如,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属于国民文化教育体系,私立中小学属于国家人才选拔体系,学生从6岁就开始分流。
德国职业技能培训是在小学开始分流启动,分流的根据是“看孩子有没有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潜力”,若是不适应科学研究,将来进了大学也不可能顺利毕业,德国大学毕业很不容易。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必须建立自己的社会分流体系,既不可东施效颦,也不能停留于瞎子摸象,时下教育界必须想清楚中国教育的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