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日本:社会经济生态决定家庭生子
(2022-05-11 19:29:42)
标签:
财经教育体育 |
分类: 经济 |
解决社会少子化,生孩子就成了国事;想不想生孩子,终归是家庭大事。生子愿望是最关键因素。
老话讲的很明白:清官难断家务事,若是家庭没有生育愿望,政府出什么招也是无用,日本就是一个实例。
一 为什么经济越发达,生孩子越少?
可以把老百姓家庭生子愿望简单分成三级:
1 提高家庭生活收入,多生一个孩子增加一个劳动力,这是温饱不足“穷人家”的心思。
由此,女孩子要早早嫁出去,家里男孩子越多越好,俗话说“多子多福”。因为大孩子可以尽早做工挣钱,即便是孩子多了,仍然可以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
2 提高家庭生活满意度,有了孩子就有了改变家庭生活状况的希望,温饱不愁的“一般人家”想着“改换门庭”。
由此,缺少文化的父母特别重视孩子读书,小说《红旗谱》里的朱老忠特别希望孩子当兵手里有了枪,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为家庭增光。此时的“多子多福”更多指向“望子成龙,光宗耀祖”。
3 提高家族社会竞争力,多生孩子有利于家族势力延续,那些非同一般的富贵人家都会考虑家族兴盛。
想一想,袁世凯有多少子孙?澳门赌王有多少后人?杜邦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有多少成员?此时“多子多福”意在构建“豪门旺族”。
为什么经济越发达,生孩子越少?逻辑很清楚:处于发达社会,大多数人家温饱不愁,改换门庭不易,不是大富大贵,于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多生孩子的愿望。
二 为什么日本成了突出典型?
日本是发达国家,又是严控移民的国家,还是领土狭小、自然灾难多发的岛国,于是国内生孩子少,上岛的外来人少,离岛迁出的日本人增多,如今的日本已经是第11年出现人口负增长。
日本“老龄化、少子化、人口负增长”三害最为突出,它既是全世界人口学家关注焦点,又是多国政府大伤脑筋的难点。人们都想以日本为戒,但是除了日本政府使用过的“促生”政策之外,人们也没有找到其它更有效的高招,“引以为戒”成了空想,人们不能做实。
最终有所觉悟:高收入国家无例外都面临“生育率降低”社会难题,这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质丰富带来生物繁衍本能弱化。
人们缺少生育愿望是社会少子化的内因,政府施策只是改变“少子化”的外部条件,最终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3 中国会不会成为“少子化”突出典型?
中国是大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自东向西细观察:物质丰富水平在一步步降低,生子愿望会一步步升高。简单一句话:西部多子女家庭明显多于东部。这与政策无关,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质丰富带来生物繁衍本能弱化。
我们已经提出要进一步解决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这就是看到了东中西差异,我们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是看到了加快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人们说中国经济刚刚进入(或接近)高收入水平阶段,生育率已经明显下降,相比于日本,未来的困难有可能会更加严重。
不能忽视:这只是国情的一个方面,
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动能高于日本,东中西部经济不平衡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多于日本。只要我们做实“乡村振兴”,做好“全国一盘棋”统一大市场,再把促进生育政策更多落实到“中西部”,中华复兴的脚步不会减速,中国也不会成为“少子化”突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