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的《烟台日报》(三):深入基层,大力开展通联工作
(2022-10-18 14:31:51)深入基层,大力开展通联工作
实践证明,要在一个新解放的城市办报,单靠几个记者、编辑是难以为继的。大力开展城市通联工作,迅速建立自己的通讯员队伍便成为当务之急。
关于这一点,从《烟台日报》的创刊号也可见一斑。创刊号是一张4开、单面、全红印刷的报纸,出版周期为双日刊。现在分析,当时之所以采取这种开本较小、单面印、双日刊的形式,主要原因:一是为了争取时间,迅速占领舆论阵地,二是与稿源短缺、没有自己的通讯员队伍不无关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应急措施。
基于此,报社的领导者采取的首要措施便是“全力的开展机关干部中的通讯工作”。这是因为机关干部工作在第一线,掌握大量工作情况,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较高,是为报纸提供稿件的可靠力量。“当干部中的通联工作开展到一定程度,足以维持报纸的出刊时,通讯工作的开展方针,应迅速的决心的予以转变。”报社的领导者迅速提出“把通讯工作跳出干部圈”,“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的方针,迅速而且决心的转入工人、市民、青年学生及社会各阶层去,做到“无孔不入”。(以上引号内文字摘自《于大申<</span>烟台日报>两年来之工作总结》)
他们采取的第一项措施是利用各种机会,如集会、私人关系来宣讲报社的新闻政策,并提出口号:“大家的报纸大家办”。让市民、工人了解党报的性质,人人可以给报纸写稿,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项措施便是改变通讯工作的方式,根据城市特点,通过大会、小会、面谈、电话谈等集体的、直接的方法开展通联工作。报社还单独或与党委宣传部共同召开选举宣教干部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开展通联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通联工作,报社创刊初期便在编辑部内设通联科,科内分外勤记者和内勤记者。外勤记者主要负责完成采访报道任务,同时也要做发展、培养通讯员的工作。内勤记者主要以通讯员工作为主,与通讯员保持联系,处理通讯员来搞,适用的选送编辑处理,不适用的退稿,并规定,退稿必须写回信,指出稿件不采用的原因。
为了尽快培养基层通讯员,1946年8月起,通联科在《烟台日报》开辟“通讯工作”专栏,每月一期。主要内容是:刊登上月来稿统计,表彰积极来稿的通讯员,刊登报道计划、报道重点,引导通讯员写稿。“通讯工作”专栏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刊发指导新闻写作的业务知识、辅导文章、通讯小组的工作经验,通讯员个人的经验等。到1946年底,全市就建立党政事业人员通讯组33个,其中工农干部通讯组20个,发展通讯员222名,其中农村干部通讯员97名。各区都建立了中心通讯组,他们带动广大通讯员积极供稿,报社稿源不足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到1946年11月,稿件采用率达到45%以上。对于积极写稿并写出好稿的通讯员,报社经常给与表扬和奖励。
通联工作的大力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到1947年1月至5月,报社的通讯员来稿达到1300余篇,日均40余篇。骨干通讯员于庆利1至5月在《烟台日报》发表稿件90余篇,他还言传身教,带出了20多名通讯员,被评为“一等模范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