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争年代的《烟台日报》(二):克服困难,探索城市办报经验

(2022-09-24 15:59:01)

克服困难,探索城市办报经验

 

万事开头难。从农村根据地到新解放区海滨城市,虽然都是办报,但情况大不相同。在农村,他们有自己的通讯员队伍,有熟悉的父老乡亲,可谓如鱼得水;而在城市,他们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出了门不知东南西北。当时的烟台,虽然是解放区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但是市区没有公共交通,担负采访任务的4名记者中有两人不会骑自行车,外出采访全靠两条腿。这些困难不倒这批久经革命斗争考验的前辈。面对陌生的城市环境和复杂的对敌斗争形势,他们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一手拿枪(当时记者配枪),一手握笔,没有线索自己找,没有宿舍睡壁柜,不会骑车就步行,白天外出奔波采访,晚上连夜写稿编稿,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内就创办了我党第一份解放区沿海城市党委机关报。

创刊之后,面对抗战胜利不久、内战烽烟又起、形势动荡不安的局面,烟台日报社的前辈们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坚持办报,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刚进烟台,条件异常艰苦,吃的十分单调。据创刊初期的老报人回忆,当时实行供给制,部队缴获了一批洋白菜罐头,没有什么味道,更谈不上营养,报社的工作人员就吃了一段时间的洋白菜罐头。办公地点也经常变动,在创刊初期的两年多时间里,报社先后六次转移报社社址,始终坚持出报。这一方面说明当时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报社的前辈们在动乱岁月中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有一段时间,报社编辑部设在一处日式建筑里,这种建筑有壁柜,由于没有现成的床铺,社长于大申晚上就睡在办公室的壁柜里。当时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从蓬莱农村来烟台看望父亲,晚上就睡在父亲的壁柜里。这位睡过壁柜的男孩后来成为我们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署长,他就是烟台日报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于大申的儿子——于友先。2005 年,我在北京采访他的时候,他对父亲睡过的壁柜仍然记忆犹新。

创刊初期的《烟台日报》认真贯彻市委的工作方针,及时发布党委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安定民心,诠释政策,发展经济。自1945918日创刊至1947年底停刊期间,《烟台日报》共刊登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的布告、通知、法令等119件(次)。战争年代的《烟台日报》重视发挥党报言论的作用,据对19475月至10月的不完全统计(因报纸缺失不全),《烟台日报》就发表社论、专论、时评、短评等各种形式的言论共计181篇。战争年代的《烟台日报》十分重视经济报道,为烟台第一次解放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