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英:一个村支书的责任与担当——《传统村落守望者》之三

2022-03-19 09:27:55

        敦敦实实的个头,炯炯有神的眼神,年近七旬的刘惠英去年刚刚卸任村支书,说起孟格庄的传统村落保护,说话痛快、办事麻利的刘惠英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孟格庄村是国家级的传统村落,村东头的三条石街、六条石巷串联起70余幢老房子,是中国近代雕版印刷业的创始者——大书铺、二书铺的家族住宅,也是我们村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中国传统村落’的主要依据。

        “我是土生土长的孟格庄人,成年后出去工作,后来在镇供销社担任副主任。1999年,镇党委动员我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虽说心里有些不太情愿,但咱是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就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20年。

        “村支书是我们党最基层的书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工作那工作,都要靠党支部去落实。在2013年之前,我们还没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概念,上级号召进行新农村建设,我们积极响应,把原来石街石巷的石头,能起的起出来,能埋的埋起来,硬化路面,石头街巷变成了水泥路面,花了不少的钱。2013年,我们村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青砖灰瓦、石头街巷,这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而新硬化的水泥路面就显得很不协调。怎么办?

        “我们村的这些古建筑一百多年了,传到我们这一代不容易,现在上级号召我们要保护好传统村落,不能让传统村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好在时间还不长,现在出把力还能把这些石头找出来,恢复原样,等再过些年,这些石头都找不到了,想恢复也恢复不了。把刚铺好的水泥路面砸掉,把原来的石头起出来,恢复原来的样子。有的群众不理解,说是劳民伤财,是穷作。我们党支部顶住压力,尽可能地恢复了石街石巷的原貌。

        “街巷基本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70多幢老房子有不少的进入了维修期。需要倒垄的、换瓦的,纷纷提出要求。原来的老房子都是传统的小瓦,费工费时。换大瓦省工省钱,但不符合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以3间房子为例,换大瓦和小瓦,成本能差一小半。我们党支部统一了认识,该花的钱一定要花,村里贴钱也要按专家的意见办。

        “为了保证传统村落的保护质量,我们专程到外地去学习参观人家的经验。一些传统村落的建筑材料,当地不能生产,我们就到外地采购。为了保证维修质量,我们还专门聘请了有资质的古建维修队,这支队伍在我们村干了有半年的时间。该倒垄的倒垄,该换瓦的换瓦,差不多有一半的老房子得到了维修。上级拨的传统村落保护经费,我们都不折不扣地用到刀刃上,有些地方资金不够,我们村里就拿出一些资金补上。差不多干了半年的时间,总算干出了眉目。

         “传统村落保护这项工作,列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我们要上对得起党和政府,下对得起子孙后代。不能让群众戳我们的脊梁骨。”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