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丕基(右一)在野外考察
青砖黛瓦、石街石巷、檐牙高啄的飞檐斗拱、栩栩如生的屋脊六兽……地处一隅的招远市拥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7个“中国传统村落”、18个“山东省传统村落”,约占烟台市上榜总数的70%。传统村落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是乡村历史的“活化石”,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弥足珍贵。
去年春天,笔者在招远市采访传统村落,不仅亲眼目睹了这些传统村落的风采,还见到了几位传统村落的守望者。他们的坚定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丕基:历尽艰辛终不悔
在招远市,提起“传统村落”的保护,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起一个人:张丕基。
与新中国同龄的张丕基种过地,做过工,当过企业的负责人,退休前是招远市黄金工业集团总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他一头白发,寡言少语,是个认准了的事一条道走到底的角色。
本来,他的经历与传统村落保护八竿子打不着,由于他主编过《招远黄金志》,加上平日里经常为报刊写写稿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传统村落有了联系。
2013年1月,张丕基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来电话的人叫王建波,是上海同济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正在从事“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城(名村)的申报保护工作。王博士告诉老张,国家正在申报传统村落,他从报纸上看到张丕基写的有关高家庄子的稿件,问他能不能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申报工作。
就是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电话,让张丕基第一次知道了国家正在实行传统村落保护这件事。从此,张丕基一脚踏进了传统村落的大门,成为传统村落执着的守望者。
接到电话,张丕基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他找到市里有关部门,主动请缨,组织社会力量参于传统村落申报和宣传、保护工作。在住建、旅游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王建波博士的倾心指导下,张丕基领衔组织志愿者填表、配图、上报材料,迅速完成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第一批已经公布)。
2013年8月26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公布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招远市申报的4个村全部入选。
初战告捷,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更加支持这项工作,这让张丕基和他的一批传统村落守望者深受鼓舞,他们快马加鞭赶上后来的每一批申报。2014年11月17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招远市有9村入选;2018年12月,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招远市又有4村入选。
至此,招远市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17个,山东省传统村落18个。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县(市)第一。
为了申报这些传统村落,8年来,在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支持下,张丕基先后走访了全市近百个村落进行调查研究,拍摄照片数万张,编撰文稿50余万字。
年近七旬的张丕基不会开车,为了考察宣传散落在偏僻乡村的传统村落,他近处骑自行车,远处坐公交车、搭便车,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瓶装水。刚开始这项工作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个满头白发的老头是干什么的,没有人接待他。夏日炎炎,热辣辣的太阳晒得人头昏脑胀,张丕基就在树底下的阴凉处打个小盹儿。找人了解历史,给老街老屋拍照,不理解的人投来疑惑的目光,甚至白眼。
2014年6月的一天,张丕基去省城济南报送申报材料,晚上在借用的办公室加班整理材料,由于过于专注,忘记了时间,一看表已是午夜
1点多,此时门卫已经下班,楼大门和院大门都锁上了。好在楼大门用的是铁栅栏门、链条锁,张丕基就从门底部的缝隙中钻出去,又从大院铁门上爬出去,回到旅馆里里打了个盹儿,第二天又起早乘车到借用的办公室审改材料。此行,张丕基在办公室里工作了两个通宵,两只脚脖子肿得发亮,只好请人理疗一番,症状减轻后又继续奔走在省城的大街小巷,送去一摞一摞的报表、图片……
长时间的奔波劳累,再加上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张丕基的身体终于亮起了红灯。2019年5月的一天,张丕基感觉头昏眼花,两腿就像踩在棉花上。家人赶紧把他送进医院。检查结果令人吃惊:脑干梗死。
看着核磁影像图片,神经外科专家叹了口气说:“都退休了,不要命了吗?!”住院近20天,出院后,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丕基依然故我,继续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奔波操劳。
张丕基——历尽艰辛终不悔——传统村落”守望者之一
青砖黛瓦、石街石巷、檐牙高啄的飞檐斗拱、栩栩如生的屋脊六兽……地处一隅的招远市拥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7个“中国传统村落”、18个“山东省传统村落”,约占烟台市上榜总数的70%。传统村落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是乡村历史的“活化石”,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弥足珍贵。
去年春天,笔者在招远市采访传统村落,不仅亲眼目睹了这些传统村落的风采,还见到了几位传统村落的守望者。他们的坚定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丕基:历尽艰辛终不悔
在招远市,提起“传统村落”的保护,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起一个人:张丕基。
与新中国同龄的张丕基种过地,做过工,当过企业的负责人,退休前是招远市黄金工业集团总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他一头白发,寡言少语,是个认准了的事一条道走到底的角色。
本来,他的经历与传统村落保护八竿子打不着,由于他主编过《招远黄金志》,加上平日里经常为报刊写写稿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传统村落有了联系。
2013年1月,张丕基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来电话的人叫王建波,是上海同济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正在从事“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城(名村)的申报保护工作。王博士告诉老张,国家正在申报传统村落,他从报纸上看到张丕基写的有关高家庄子的稿件,问他能不能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申报工作。
就是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电话,让张丕基第一次知道了国家正在实行传统村落保护这件事。从此,张丕基一脚踏进了传统村落的大门,成为传统村落执着的守望者。
接到电话,张丕基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他找到市里有关部门,主动请缨,组织社会力量参于传统村落申报和宣传、保护工作。在住建、旅游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王建波博士的倾心指导下,张丕基领衔组织志愿者填表、配图、上报材料,迅速完成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第一批已经公布)。
2013年8月26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公布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招远市申报的4个村全部入选。
初战告捷,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更加支持这项工作,这让张丕基和他的一批传统村落守望者深受鼓舞,他们快马加鞭赶上后来的每一批申报。2014年11月17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招远市有9村入选;2018年12月,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招远市又有4村入选。
至此,招远市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17个,山东省传统村落18个。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县(市)第一。
为了申报这些传统村落,8年来,在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支持下,张丕基先后走访了全市近百个村落进行调查研究,拍摄照片数万张,编撰文稿50余万字。
年近七旬的张丕基不会开车,为了考察宣传散落在偏僻乡村的传统村落,他近处骑自行车,远处坐公交车、搭便车,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瓶装水。刚开始这项工作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个满头白发的老头是干什么的,没有人接待他。夏日炎炎,热辣辣的太阳晒得人头昏脑胀,张丕基就在树底下的阴凉处打个小盹儿。找人了解历史,给老街老屋拍照,不理解的人投来疑惑的目光,甚至白眼。
2014年6月的一天,张丕基去省城济南报送申报材料,晚上在借用的办公室加班整理材料,由于过于专注,忘记了时间,一看表已是午夜 1点多,此时门卫已经下班,楼大门和院大门都锁上了。好在楼大门用的是铁栅栏门、链条锁,张丕基就从门底部的缝隙中钻出去,又从大院铁门上爬出去,回到旅馆里里打了个盹儿,第二天又起早乘车到借用的办公室审改材料。此行,张丕基在办公室里工作了两个通宵,两只脚脖子肿得发亮,只好请人理疗一番,症状减轻后又继续奔走在省城的大街小巷,送去一摞一摞的报表、图片……
长时间的奔波劳累,再加上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张丕基的身体终于亮起了红灯。2019年5月的一天,张丕基感觉头昏眼花,两腿就像踩在棉花上。家人赶紧把他送进医院。检查结果令人吃惊:脑干梗死。
看着核磁影像图片,神经外科专家叹了口气说:“都退休了,不要命了吗?!”住院近20天,出院后,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丕基依然故我,继续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奔波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