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6.《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要点

(2024-02-24 19:28:52)
标签:

老年糖尿病诊疗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要点

【朱医师特别推介医学新知识】 42   

推介者的话:  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其规范化管理对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至关重要。随着国内外老年糖尿病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积累,新的治疗理念、新型药物及治疗技术不断涌现,更新知识十分必要。【指南共识“要点”是指南及共识的精髓,阅读“要点”是学习指南共识的捷径

【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其规范化管理对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至关重要。2021年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我国首部老年糖尿病指南,即《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首次提出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这版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实用的、可操作的临床指导,对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老年糖尿病及相关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广泛开展。指南发布近三年来,国内外老年糖尿病及相关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积累,新的治疗理念、新型药物及治疗技术不断涌现,指南编委会及时对第一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对老年糖尿病的血糖管理路径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优化,编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期继续助力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及临床结局的改善。

 

前言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2年8月民政部发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1亿,占总人口的14.2%。按照国际惯例,6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而年龄≥65周岁的糖尿病患者被定义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包括65岁以前和65岁及以后诊断糖尿病的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日益增长的老年糖尿病管理需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亟需规范。

编写说明

第一章  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确切发生率尚无高质量数据。老年人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发人群,老年T2DM患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的比例高达79%。

第二章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分型及特点

要点提示

1.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A)

2. 老年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A)

3. 老年糖尿病具有其自身特点,包括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多等。(B)

4. 建议对初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肿瘤相关筛查。(C)

一、老年糖尿病的诊断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  典型糖尿病症状 (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加上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葡萄糖负荷后 2 h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表1)。2011年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切点。国内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实验室检测的HbA1c也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

二、老年糖尿病的分型及特点

第三章  老年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针对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目标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通过传递健康知识、改进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宜的运动等)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二、二级预防

针对已患糖尿病的老年人,目标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诊断,在诊断时即应进行全面的并发症筛查及重要脏器功能评估,指导生活方式干预并结合患者情况进行合理的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三级预防

针对有糖尿病并发症的老年人,目标是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对已出现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采取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多学科联合管理,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老年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其生命质量。

  第四章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综合评估

要点提示

1. 依托多学科团队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A)

2. 根据评估结果,把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分为良好(Group 1)、中等(Group 2)、差(Group 3)3个等级。(A)

3. 依据健康状态分层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护理及康复策略。(A)

2 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状态综合评估(健康状态等级//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功能状态)

·良好(Group 1) // 患者无共病或合并≤2种除糖尿病外的慢性疾病(包括卒中、高血压、

13 期慢性肾脏病、骨关节炎等)和患者无 ADL 损伤,IADL损伤数量≤1

·中等(Group 2) // 患者合并≥3种除糖尿病外的慢性疾病(包括卒中、高血压、13期慢性肾脏病、骨关节炎等)和(或)患者满足以下任意一项:(1)轻度认知障碍或早期痴呆;(2)IADL

损伤数量≥2

·差(Group 3) // 患者满足以下任意一项:(1)合并≥1种治疗受限的慢性疾病(包括转移性恶性肿瘤、需氧疗的肺部疾病、需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晚期心力衰竭)且预期寿命较短;(2)中、重度痴呆;(3)ADL损伤数量≥2;(4)需长期护理

    注: ADL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第五章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要点提示

1. 结合每位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A)

2. 患者教育的内容包括糖尿病的病因、危害、治疗及治疗目标等。(B)

第六章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要点提示

1. 制定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需考虑获益风险比。(A)

2. 基于老年健康状态分层制定血糖控制目标。(B)

3. 以糖化血红蛋白和点血糖值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评估指标。(A)

4. 关注血糖波动,必要时血糖波动指标可作为血糖控制目标的补充指标。(C)

第七章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

一、营养治疗

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全程。

要点提示

1. 生活方式干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所有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A)

2. 根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分层结果给予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指导。(B)

3. 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尽早发现营养不良,在制定营养治疗方案时应注意适度增加蛋白质和能量摄入。(A)

4. 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始运动治疗前需要进行运动风险评价和运动能力评估。(A)

5. 鼓励老年患者选择可长期坚持的规律运动,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等),运动过程中应防止跌倒,警惕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低血糖,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B)

二、运动治疗

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老年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以规律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第八章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物及治疗路径

一、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国内外多个指南和(或)共识推荐的老年T2DM患者的一线降糖药物之一,是老年T2DM患者的一级推荐降糖药物。

要点提示

1. 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健康状态分层和血糖目标制定降糖方案。(B)

2. 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老年患者心脏功能、肝肾功能、并发症与合并症、低血糖风险、衰弱状态、体重、患者与家属意愿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高度个体化的降糖方案。(A)

3. 生活方式干预是老年T2DM治疗的基础,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不达标时进行药物治疗。(A)

4. 老年T2DM患者应选择安全、简便的降糖方案。(A)

5.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高危因素的老年T2DM患者,应首选有ASCVD获益证据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或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A)

6. 合并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CKD)的老年T2DM患者,应首选SGLT2i;合并CKD的老年T2DM患者,若患者无法耐受SGLT2i,也可选择有CKD获益证据的GLP1RA。(A)

7. 老年T2DM患者的胰岛素治疗强调“去强化”。(B)

二、磺脲类

常用的磺脲类药物主要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磺脲类药物降糖疗效明确,但易致低血糖及体重增加,长效磺脲类药物上述不良反应更常见,老年患者应慎用,短效类药物以及药物浓度平稳的缓释、控释剂型可在权衡其获益和风险后选用。磺脲类药物是老年T2DM患者的三级推荐降糖药物。

三、格列奈类

格列奈类药物主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格列奈类药物降糖效果与磺脲类药物相近,体重增加的风险相似,而低血糖风险较低,是老年T2DM患者的二级推荐降糖药物。

四、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α-糖苷酶抑制剂是老年T2DM患者的二级推荐降糖药物。应小剂量起始,逐渐增加剂量。

五、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TZD)类是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骨骼肌、肝脏及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发挥降糖作用。目前常用的TZD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单独使用时不易诱发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用时可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该类药物是老年T2DM患者的三级推荐降糖药物。

六、二肽基肽酶抑制剂

二肽基肽酶抑制剂(DPP-4i)是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和(或)共识推荐的老年T2DM患者一线降糖药之一。该类药物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活性提高内源性胰高糖素样肽-1(GLP-1)的水平, 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地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降低血糖。目前在国内上市的DPP-4i 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利格列汀、曲格列汀、瑞格列汀和替格列汀,其中多数 DPP-4i 为日制剂(维格列汀每日两次),曲格列汀为周制剂。该类药物单独应用时一般不出现低血糖,对体重影响中性,胃肠道反应少,较适用于老年患者。

七、-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的活性增加尿葡萄糖排泄,从而达到降糖作用。我国目前批准临床使用的SGLT2i包括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艾托格列净和恒格列净。该类药物对老年患者有效且耐受性可。由于其降糖机制并不依赖胰岛素,因此极少发生低血糖。SGLT2i具有明确的心血管及肾脏获益,是老年T2DM患者的一级推荐降糖药物,推荐作为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HF及慢性肾脏病(CKD)的老年患者首选用药。

七、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通过与GLP-1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降低血糖,并能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中枢、减少进食量,兼具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调脂的作用,且单独应用GLP-1RA时低血糖发生风险低。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RA有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度拉糖肽、贝那鲁肽、洛塞那肽和司美格鲁肽,均需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每日注射一次,可在任意时间注射。艾塞那肽周制剂、洛塞那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每周注射一次,周制剂的用药依从性更高。GLP-1RA是一般老年T2DM患者的二级推荐降糖药物,但对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的患者是一级推荐降糖药物。

八、胰岛素

  老年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和非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如血糖控制仍未达标,可加用胰岛素治疗。起始胰岛素治疗时,首选基础胰岛素、双胰岛素或基础胰岛素/GLP*1RA复方制剂,此方案用药方便、依从性高,适用于多数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10.0%,或伴有高血糖症状(如烦渴、多尿),或有分解代谢证据(如体重降低),或严重高血糖(空腹血糖>16.7mmol/L)时,根据患者的健康状态及治疗目标,可采用短期胰岛素治疗。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强调“去强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强调 “去强化”。对于已应用胰岛素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评估胰岛素治疗是否是必需的,以及是否可以简化胰岛素治疗方案。高龄、预期寿命短或健康状态差(Group 3)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建议多针胰岛素治疗。相较于多针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与GLP-1RA 固定复方制剂、双胰岛素、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均可减少注射次数,简化方案。非胰岛素治疗可将血糖控制达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逐步将胰岛素进行减停。必须联用胰岛素才能将血糖控制满意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量简化胰岛素方案,需考虑下列几点:(1)尽量减少注射次数;(2)采用长效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控制空腹及餐前血糖满意后,在餐后血糖不达标时考虑加用餐时胰岛素;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也可考虑换用基础胰岛素与GLP-1RA固定复方制剂、双胰岛素或基础胰岛素联合 DPP-4i;(3)尝试将预混胰岛素转换为基础胰岛素,以简化方案并减少低血糖风险。

十、固定复方制剂

随着T2DM的病情进展,降糖治疗常需要联合用药。固定剂量复方制剂(FDC)和固定比例复方制剂(FRC)是将两种或更多活性物质以固定剂量/固定比例组合而制成的复方制剂,可作为联合用药的一种重要选择。

我国上市的固定复方制剂包括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FDC、基础胰岛素和GLP-1RA的FRC。

九、降糖药物新进展

十、治疗路径

根据老年患者健康状态选择治疗药物,对于健康状态综合评估结果为良好(Group 1)和中等

Group 2)的老年患者需要根据患者是否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HF及CKD,制定个体化降糖方

案,可供参考的方案包括:不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HF或CKD的老年T2DM患者非胰岛素治疗路径图(图1);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HF或CKD的老年T2DM患者非胰岛素治疗路径图(图 2)。 

老年T2DM患者的胰岛素治疗路径图与老年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治疗路径见图3,4。当单药治疗3个月以上仍血糖控制不佳时,应联合不同机制的药物进行治疗,但应注意尽量避免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风险叠加的药物联用。经过规范的非胰岛素治疗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老年患者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使用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加强患者低血糖防治及胰岛素注射方法宣教,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和胰岛素注射相关的不良反应。

健康状态综合评估结果为差(Group 3)的患者(包括临终前状态的患者),不建议依据上述路径进行方案选择,而应基于重要脏器功能、药物治疗反应、低血糖风险等,制定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以不发生低血糖和严重高血糖为基本原则。要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应用不易引起低血糖的口服药和(或)长效(超长效)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 U100、德谷胰岛素、甘精胰岛素U300等)较使用一日多次速效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更为安全,剂量也更容易调整,不推荐使用低血糖风险高、减轻体重的药物。

第九章  老年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

ASCVD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是T2DM患者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

一、筛查及评估

大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诊断前可能已经进展了多年,这导致ASCVD的管理更加棘手。因此,主动筛查ASCVD及其危险因素极为重要。

  二、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

(一)高血压

1. 控制目标:  目前尚缺乏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的研究。需要强调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目标应综合考虑风险获益比后进行个体化治疗。

要点提示

1. 老年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高危因素时,降糖药物应优选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A)

2. 老年糖尿病患者收缩压控制目标为130mmHg以下,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应警惕低血压风险。(B)

3. 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不建议两者联合用药,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与ACEI或ARB类联用的备选药物。(A)

4.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加用他汀治疗,但尚缺乏老年糖尿病患者最佳血脂控制目标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此外,需关注他汀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B)

5. 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建议低剂量(75150 mg/d)阿司匹林用于ASCVD的二级预防。(A)

6. 鼓励老年糖尿病患者积极戒烟以降低ASCVD风险。(A)

7.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应兼顾体重指数和身体成分。(B)

2. 药物选择: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的MACE、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ACEI也可以减少心血管死亡。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相似效果,在老年人中,ARB显著减少脑卒中。推荐将ACEI或ARB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血压的一线用药,但不建议两类药物联合应用,以避免高钾血症和急性肾损伤。如使用ACEI或ARB单药血压控制不佳,可考虑加用钙通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协同降压。

(二)血脂异常

基于专家共识的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合并ASCVD的老年糖尿病患者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对于年龄≥80岁、预期寿命短或健康状态差(Group 3)的患者建议适当放宽LDL-C目标。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助于降低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如果单用他汀类药物效果欠佳,可考虑谨慎加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作为联合用药。老年糖尿病患者甘油三酯>5.65mmol/L时,可应用非诺贝特,以降低胰腺炎风险,但需警惕与他汀类药物联用时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三)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获益和风险的权衡取决于出血风险、基础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阿司匹林治疗依从性以及年龄4个方面。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利大于弊,不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事件的一级预防。推荐合并ASCVD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作为二级预防。但在年龄≥80岁、预期寿命短和健康状态差(Group 3)的患者中需个体化考虑。

(四)戒烟

应积极鼓励老年糖尿病患者戒烟。

(五)体重管理

应鼓励老年糖尿病患者加强抗阻训练,以增加身体肌肉量。对于合并肥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首先选择兼具减重和降糖的药物,尤其是减重强度大且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证据的GLP-1RA(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如无法耐受,可选用减重强度中等的SGLT2i。

第九章  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筛查与处理

要点提示

1. 老年糖尿病在诊断时及诊断后每年均应对肾脏功能进行评估。(A)

2. 联合采用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两种方法筛查及评估肾脏病变程度。(A)

3. 老年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优先选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如不耐受或有禁忌,应用有肾脏保护作用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B)

4. 推荐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进行降压治疗。(B)

5. 推荐合并慢性肾脏病伴蛋白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非甾体盐皮质受体阻滞剂非奈利酮,以延缓肾病进展。(A)

6. 老年糖尿病中的慢性肾脏病常由多种因素导致,应进行降糖治疗为基础的综合管理。(A)

一、糖尿病肾病

(一)筛查

  老年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应筛查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计算eGFR),同时采用UACR和eGFR进行评估,不同的肾功能状态复查频率不同(表5,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害。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损伤时,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药物性肾损伤等其他因素,存在肾损伤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仅1/3患者的肾损伤是单纯因糖尿病所致。

(二)处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CKD时,强调以降糖为基础的综合治疗。

1. 对于非透析患者,推荐每日优质蛋白质摄入量0.8g/kg,同时限制钠盐摄入,氯化钠<5g/d

或钠<2g/d有助于降低血压及心血管疾病风险。

2. 降糖治疗优先选用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SGLT2i,如不耐受或有禁忌证,选用有肾脏保护作

用证据的GLP-1RA;其次可选择基本不经过肾脏排泄的药物,如利格列汀、瑞格列奈和格列喹酮。应用各种降糖药物时,均应关注是否需根据eGFR进行剂量调整,警惕发生低血糖。

3. 降压治疗选择ACEI或ARB类药物,必要时可联合其他类型降压药物,使用过程中注意关注血压达标情况及肾功能、血钾。控制血压达标对于减轻、减缓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二、糖尿病相关眼病

要点提示

1. 老年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应进行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此后每年复查,如存在眼底病变,增加复查频次。(A)

2. 除眼底外,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也应注意眼部其他问题,包括是否存在视力、眼压、眼表等异常。(C)

(一)糖尿病眼底病变

(二)其他相关眼病

三、糖尿病神经病变

要点提示

1. 老年糖尿病患者诊断时应进行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筛查,此后每年进行筛查。(A)

2. 应重视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筛查和治疗,尤其是心脏自主神经病变。(B)

   3.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严重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应予以重视。(B)

(一)DSPN

(二)CAN

(三)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

二、下肢动脉病变和糖尿病足

要点提示

1. 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率高,存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糖尿病足的风险增加。(B)

2. 糖尿病足强调“预防重于治疗”。(A)

3. 尽早识别危险因素、重视患者和家属教育、多学科合作管理等手段有助于改善预后。(B)  

第十章  老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要点提示

1. 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警惕的急性并发症,为避免低血糖,应建立合理的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选用低血糖风险低的降糖药物。(A)

2. 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佩戴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能有助于降低低血糖风险。(A)

3. 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危象以高血糖高渗状态更为多见,病死率远高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补液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同时应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并注意补钾。(B)

   4.乳酸酸中毒发生率低,但是死亡率高,应予重视。(B)二、高血糖危象三、乳酸酸中毒

第十二章  老年糖尿病的共患疾病

要点提示

1. 具有心力衰竭(HF)风险的药物在HF高风险或合并HF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慎用或禁用。(B)

2. -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降低HF患者HF住院风险,合并HF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择该类降糖药物。(A)

一、心力衰竭

二、骨质疏松

要点提示

1. 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可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风险,但可能低估骨折风险。(B)

2. 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慎重使用可能增加骨质疏松或骨折风险的药物。(B)

三、肌少症与衰弱

要点提示

1. 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积极评估老年综合征。(B)

2. 老年糖尿病患者肌少症患病率高,是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的重要原因。(A)

3. 对所有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应进行肌少症和衰弱的评估,以早期干预、改善预后。(B)

四、跌倒

要点提示

1. 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高发,应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跌倒风险,尽早识别跌倒的危险因素,并早期干预。(C)

2. 防范跌倒可以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骨折的发生。(C)

五、认知障碍

要点提示

1. 低血糖增加患者痴呆发生风险,有认知障碍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事件。(B)

2. 重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推荐每年进行一次筛查,便于尽早识别患者认知障碍及痴呆。(B)

3. 对有认知障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实行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C)

六、精神疾病 

要点提示

1. 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尽早识别精神疾病并干预。(B)

2. 精神疾病的改善有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提高生活质量。(B)

七、低血压

要点提示

1. 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应用增加体位性低血压风险的降压药物。(B)

2. 合并餐后低血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选择降糖药时可考虑α-糖苷酶抑制剂。(B)

八、肿瘤

要点提示

1. 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接受与其年龄和性别匹配的肿瘤筛查。(B)

2. 新发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警惕胰腺癌的可能。(B)

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要点提示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血糖波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相关。(A)

2. 建议肥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OSAS筛查。(B)

3. 减重、持续气道正压是治疗OSAS的有效方法,且可改善血糖控制。(B)

十、睡眠障碍

要点提示

1. 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多种可导致睡眠障碍的因素,应关注患者的睡眠情况。(B)

2. 对睡眠障碍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同时改善血糖。(C)

十一、口腔疾病

要点提示

1. 老年糖尿病患者牙周炎高发,加剧血糖控制难度。(B)

2. 鼓励老年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B)

3.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治疗口腔病变,控制口腔病变也有利于改善血糖。(B)

十二、皮肤病变

要点提示

1. 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问题,积极治疗糖尿病所致皮肤病变。(B)

2. 血糖控制不佳可加重皮肤病变,而皮肤病变可导致血糖升高。(C)

第十三章  老年糖尿病的多重用药

要点提示

1. 多重用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较为普遍且难以避免。(B)

2. 在选择降糖药物时需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B)

第十四章  老年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要点提示

1. 健康状态分级为良好(Group 1)和中等(Group 2)的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6.17.8mmol/L,餐后2 h血糖或随机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健康状态分级为差(Group 3)的患者适当放宽目标。(B)

2. 择期手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围术期将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急诊手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建议在术前设定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B)

3. 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感染,感染导致血糖难以控制,甚至出现高血糖危象。(B)

4. 生命晚期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是维护尊严、减少痛苦、保证生活质量;应适当放宽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目标,降低治疗强度,但需避免发生糖尿病急症。(B)

一、老年糖尿病的医院管理

二、老年糖尿病的养老机构管理

三、老年糖尿病的居家管理

四、围术期管理五、感染与疫苗接种

五、舒缓医疗

第十五章  老年1型糖尿病及相关问题

要点提示

1. 随着医疗水平提高,老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数量会明显增加。(C)

2. 应个体化制定老年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治疗策略。(C)

3. 认知能力或身体机能下降的老年T1DM患者的治疗策略应力求简便,同时应加强护理支持。(C)

4. 对于老年T1DM患者,可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或胰岛素泵改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发生。(B)

第十六章  糖尿病管理相关技术

要点提示

1. 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前每3个月检测一次,达标后每612个月检测一次。胰岛素治疗或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需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条件允许的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可佩戴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B)

2. 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是评价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新的补充指标。(B)

3. 正确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关注注射治疗所引起的硬结、脂肪增生与萎缩。(B)

4. 应用胰岛素泵可以改善血糖控制,但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胰岛素泵知识教育,以避免胰岛素泵相关并发症。(B)

  血糖监测技术包括自我血糖监测、CGM、糖化白蛋白和HbA1c等。

三、注射技术

四、胰岛素泵

第十七章  老年糖尿病与中医药学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第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4.2.20

 

迄今(2024.2.23),已发布的特别推介的医学新知识资料目录

1.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2023)要点

2.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要点

3. 《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要点

4.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5.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2023)要点

6.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7. 《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8. 中国慢性肾脏病早期评价与管理指南》(2023要点

9. 痛风诊疗规范》(2023要点

10. 慢性冠脉综合征无创性影像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11.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要点

12. 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13. 单片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在心血管疾病防控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14. 《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1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要点

16. 《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院外长期随访管理共识》(2023要点

18. 肿瘤生存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1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23)要点

20. 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21. 消化性溃疡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要点

22. 老年肺结核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23.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要点

24.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2023要点

25.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要点

26.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临床路径》(2023要点

27. 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2023要点

28. 免疫缺陷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3.V2版)要点

29.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要点

30.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要点

31. 社区成人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要点

32. 国家基层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要点

33. 中国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2023要点

34. 国家基层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要点

35.  糖尿病患者每年应做的检测

36. 《小干扰RNA降脂药物药学专家共识》(2024)要点

37. 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要点

38. 综合医疗机构肺结核早期发现临床实践指南》(2024要点

39. 长新冠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

40. 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

41.  推介胡大一教授的两个医学微信公众号——“胡大一谈医说病”、“胡大一谈健康”

42.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要点

 

学习医学新知  紧跟医学进展

欢迎关注朱明恕医师的两个医学微信公众号

1.《朱明恕最新指南分享》  微信号:zmsys2016

2.《医学生与医学指南共识》  微信号:yxsxx0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