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小干扰RNA降脂药物药学专家共识》(2024)要点
(2024-01-25 09:01:42)
标签:
小干扰rna降脂药物 |
《小干扰RNA降脂药物药学专家共识》(2024)要点
【朱医师特别推介医学新知识】
推介者的话:
对一年两次皮下注射的新型降脂药物,许多人都会觉得新鲜和陌生。这个专家共识可以解答人们的关切。
新药新技术的不断的出现让我们感到医学的进步,给人类造福正是医学的真谛。
【指南共识“要点”是指南及共识的精髓,阅读“要点”是学习指南共识的捷径】
[摘要]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首要干预靶点目标。既往研究证实,LDL-C每降低1mmol·L–1,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2%。“更低的LDL-C水平可带来更优的心血管获益”这一理念推动了指南对LDL-C目标的不断下探。近年来,不同作用靶点不同机制的降脂药物相继问世,但临床患者的降脂治疗达标率并不理想。其中临床治疗惰性、患者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ADR)等因素均为影响血脂达标的关键。目前,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的首要选择,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降脂幅度30%~50%,但他汀类药物剂量加倍后只增加6%的降脂幅度,且相应增加ADR发生率。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降脂药物依从性较差是影响血脂达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给药频率是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关键。研究显示,患者每日服用1次他汀类药物,起始治疗1年内服药的平均覆盖天数(PDC)为20%,依从性良好(定义为PDC≥80%)的患者比例仅占0.8%。每2~4周注射1次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单克隆抗体应用依从性也存在一定争议。漏服的主要原因包括忘记服药、担心不良反应和不重视血脂管理等。为实现长期且有效的LDL-C控制,研发新型降脂药物是心脑血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2006年小干扰RNA(siRNA)药物研发取得重要成果,该类药物可在mRNA层面阻断致病基因表达,从基因层面达到降脂效果。siRNA降脂药是一类新型降脂药物,包括已获批的降低LDL-C的英克司兰及已在3期临床研究中的降低其他降脂靶点的药物。目前,针对该类药物的循证证据和实践经验较少。
1
1.1
RNA干扰(RNAi)是机体细胞自身存在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PTGS)。RNA干扰现象仅发生于细胞质中,不影响原有DNA序列或其他基因表达。
推荐意见1:
1.2
早期siRNA药物因缺乏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支持,被终止研究。随后siRNA药物递送技术和核酸化学修饰技术出现,为siRNA药物研发带来突破,也成为siRNA药物成药的关键技术。
1.3
脂质、聚合物及配体偶联物等技术可用于siRNA药物的递送。
1.4
核酸化学修饰对提高药物对核酸酶的抵抗能力、提升药效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2
2.1
2.1.1
化学修饰技术的不断进步使siRNA药物有机会获得超长药效,可以降低给药频次。
2.1.2
2.1.3
推荐意见2:
2.2
现有PCSK9靶点降脂药物除了仍在临床研究阶段的反义寡核苷酸(ASO)类药物外,已上市的主要为PCSK9单抗。PCSK9单抗与siRNA降脂药物英克司兰是机制完全不同的2种药物,后者具有长效的LDL-C药效学作用。
2.2.1
PCSK9单抗通过与循环中的PCSK9结合,抑制其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阻止其介导的LDL-R降解,降低LDL-C水平。
2.2.2
PCSK9单抗无法透过细胞膜进入胞浆,仅能抑制细胞外PCSK9的作用。
2.2.3
单抗药物药效会受到药物抗体免疫原性的影响,当抗药抗体(ADA)出现时,将影响单抗类药物有效血药浓度。
2.2.4
siRNA类降脂药物英克司兰血浆消除半衰期约为9h。经皮下注射后,其进入血液循环和肝脏摄取速度相当,随后的肝细胞内代谢和清除较为缓慢,超出基于血浆消除半衰期9h的预期时间。
推荐意见3:
2.3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即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推荐意见4:
3
3.1
英克司兰在我国获批的适应证:
2023年7月10日,FDA扩大了英克司兰的适应证范围,调整为:作为饮食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用于降低心脏病风险升高的原发性高血脂症患者的LDL-C。此外,适用人群也包括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但尚未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更新标签后,英克司兰在美国的适用人群从ASCVD患者和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患者扩大至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
3.2
英克司兰规格为1.5mL。
3.3
主要ADR为注射部位不良反应:
推荐意见5:
推荐意见6:
4
4.1
4.2
4.3
4.4
推荐意见7:
5
5.1
推荐意见8:
5.2
不认为与mRNA疫苗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
siRNA药物通过特异性介导特定序列的mRNA降解,下调相应蛋白表达来实现疾病治疗。目前已获批上市的siRNA英克司兰整体安全性良好,该药安全性在FDA及EMA药物技术审评中均得到认可,未要求递交任何有针对性的上市后安全性数据。
临床研究中发现的英克司兰最常见ADR为注射部位反应,未发现与他汀类药物类似的常见ADR,如肝脏、肌肉、肾脏不良事件及新发糖尿病等。英克司兰目前已积累6年临床安全性数据。真实世界研究补充了英克司兰在中国的临床实践证据,现有研究未报告任何导致停药的TEAE或与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基于我国药物警戒制度,对于siRNA类药物不良反应需持续进行监测。
7
我国有近7 000万人群罹患ASCVD,疾病负担沉重。LDL-C达标是实现中国ASCVD患者心血管事件拐点的重要手段,降脂药物的合理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人群对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耐受性较差是限制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同时尚无中国人群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获益的证据;但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能够实现的LDL-C降幅有限,因此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联合降脂治疗是血脂管理的趋势。截至目前,我国siRNA降脂药物已有靶向LDL-C的英克司兰获批,为ASCVD患者长期血脂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还有针对LDL-C以外降脂靶点的多个siRNA降脂药物在3期临床研究中,如olpasiran及SLN360靶向Lp(a),通过靶向干扰肝细胞内Lp(a)mRNA翻译降低Lp(a)水平;ARO-ANG3靶向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ARO-APOC3靶向载脂蛋白C-(apoC-),用于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未来期待围绕siRNA降脂药物上市后真实世界研究逐步开展,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全面、详实的科学证据,为更多患者的血脂管理带来临床获益。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小干扰RNA降脂药物药学专家共识》(2024)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4年第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4.1.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要点
31. 《社区成人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要点
32. 《国家基层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要点
33. 《中国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2023)要点
34. 《国家基层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要点
35.
36. 《小干扰RNA降脂药物药学专家共识》(2024)要点
学习医学新知
欢迎关注朱明恕医师的两个医学微信公众号
1.《朱明恕最新指南分享》
2.《医学生与医学指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