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微肿瘤模型构建及其药敏检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2024-01-14 19:42:37)
标签:
微肿瘤模型构建药敏检测技术 |
《微肿瘤模型构建及其药敏检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摘要】
0
根据美国癌症学会《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癌症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虽然测序等各种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癌症发病机制的了解以及癌症创新医药的研发,但由于不同个体、同一个体不同时期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使得肿瘤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发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体外肿瘤模型,尤其是源自患者的原代肿瘤模型是开展肿瘤研究以及服务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的重要工具。目前,研究者已开发了多种类型的体外肿瘤模型,包括2D培养的肿瘤细胞系和患者来源的肿瘤移植瘤模型(PDX)。这些模型在肿瘤基础研究、转化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肿瘤细胞系在体外培养的传代培养过程中,病理特征和遗传特征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而PDX模型虽然在分子生物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特征等方面较好地保持了与原始肿瘤的一致性,但其在传代过程中,人的基质细胞会逐渐被小鼠基质细胞替代,导致肿瘤微环境失真,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建模成功率和时间的影响也限制了PDX模型在个体化精准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临床前体外3D肿瘤模型逐渐涌现,此类模型特点是抛弃传统2D培养方式,以基于支架或无支架方式在体外进行3D肿瘤培养。目前,3D肿瘤模型中较为突出的是肿瘤类器官(PDO)。PDO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肿瘤组织的分子遗传学特征、表观遗传学特征及病理特征,可一定程度上再现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但是,目前PDO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且培养成本高,临床转化应用尚存在局限。另一种基于自组装悬浮3D培养的肿瘤模型,即患者来源类肿瘤细胞簇(PTC),简称微肿瘤或微肿瘤PTC,因其高肿瘤保真性、标准化培养和周期短等特点,逐渐凸显出在临床转化应用中的优越性,有望更好地服务于肿瘤患者,实现临床个体化精准用药。以微肿瘤PTC模型为基础的药敏检测技术可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精准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1
微肿瘤PTC是一种新型无需水凝胶支架、且基于患者来源的体外原代3D肿瘤模型。微肿瘤PTC是将患者来源的新鲜肿瘤样本在体外经单细胞化处理,在低黏附培养皿中采用微肿瘤PTC专用培养基悬浮培养2-7天,以肿瘤细胞为主的多组分细胞自组装聚集形成的3D肿瘤微球,此类3D肿瘤微球质地均匀、形态近似球状、直径在40~300μm。微肿瘤PTC模型的培养技术是在传统肿瘤微球的培养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传统体外培养的肿瘤微球与其配对原始肿瘤组织之间关键信号通路的差异,针对影响生长、细胞相互作用等的关键信号分子,通过添加生长因子或抑制剂来优化培养条件,使得原代肿瘤细胞能够快速增殖的同时与微环境细胞自组装形成3D微球,此类3D微球被称为微肿瘤PTC。该技术的核心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采用温和细胞解离试剂处理患者肿瘤组织,从而最大程度保证组织中肿瘤细胞以及微环境细胞组分的活力;二是根据肿瘤类型,配制特殊无血清培养基,利用悬浮培养体系对消化获得肿瘤单细胞悬液进行体外培养。
专家共识1:
2
专家共识2:
3
3.1
专家共识3:
3.2 微肿瘤PTC模型质量评估
专家共识4:
4
专家共识5:
5
专家共识6:
6
基于患者来源肿瘤类器官模型的药敏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已有较多报道,初步证实了此类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瘤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疗效,相关研究覆盖了大多数实体肿瘤类型,同时涉及肿瘤进展不同时期的患者和临床治疗进程的不同阶段。
7
微肿瘤PTC模型是一种新型的基于患者来源的、无水凝胶支架培养的原代3D肿瘤微球,其高度模拟了患者体内肿瘤的多种生物学特征和表型,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包含免疫特征在内的肿瘤微环境特征。因为,微肿瘤PTC的药敏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复杂肿瘤环境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望为免疫治疗相关药物的敏感性预测引入新的技术手段。目前,微肿瘤PTC模型及其药敏检测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乳腺癌、肺癌和消化道系统肿瘤,但在其他实体肿瘤中的应用也在加速推进的过程中。随着国内外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微肿瘤PTC技术的不断优化,将为广泛的实体肿瘤以及一些罕见类型肿瘤提供科学研究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支持。本专家共识也将随着微肿瘤PTC技术的革新逐渐完善修订。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微肿瘤模型构建及其药敏检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生物医学转化》2023年第4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