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导航引导下经支气管肺结节介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12-28 19:47:50)《导航引导下经支气管肺结节介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中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可发现早期肺癌,使肺癌患者病死率下降。LDCT肺癌筛查在改善高危患者预后的同时,也提高了肺结节的检出率,使其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研究发现,39.1%的参与者至少有1个直径>4mm的非钙化结节,其中恶性结节约占1.0%。我国肺结节的检出率为20%~80%,但肺癌的检出率仅为0.7%~2.3%。CT影像特征是区分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依据,目前肺结节的大小、形态仍然是判断良恶性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单纯无创影像技术很难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准确定性,尤其对于亚厘米级的肺结节,影像检查的诊断效能有限。有些患者需要长期的影像随访、定期监测病变,有些患者则需要接受侵入式操作对肺结节进行鉴别诊断或治疗。对于判定周围型肺结节的最佳诊断及治疗方法,目前尚无定论。因此,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支气管镜可通过天然气道进入肺部,对病灶进行活检,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的优点,且更加符合“无瘤原则”,是肺癌首选的诊断手段。然而,常规支气管镜因不能到达肺部周围,仅适用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及治疗,对周围型肺病变(PPLs)的诊治价值极其有限。导航技术的应用如同给肺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可引导特定的工具到达常规支气管镜不能探及的区域,使支气管镜的诊治范围由肺部中央扩展至周围,几乎可实现全肺到达。随着各种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诊疗附件及技术的成熟,导航气管镜在PPLs诊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呼吸介入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诊疗技术,导航气管镜技术对特定的导航设备、配套的辅助设备及操作人员的经验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故而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
1
按照导航技术分类,导航气管镜技术分为虚拟支气管镜导航技术(VBN)及实时支气管镜导航技术(RBN);按照操作方式分类,导航气管镜技术分为人工操作及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RAB)。本共识包括VBN、RBN及RAB 3个部分。
1.1
VBN基于CT三维成像技术,将患者的CT成像数据导入导航系统,形成类似支气管镜直视观察效果的动态模拟图像,从而建立虚拟支气管路径,同时可进行肺部病灶标定,制定活检路径及手术规划,引导支气管镜到达目标病灶进行活检。
1.2
RBN即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是将虚拟的支气管镜与电磁定位技术相结合,其中虚拟的支气管镜提供支气管树地图,电磁定位技术则类似肺部的GPS系统,可实时引导诊疗工具到达PPLs。EBN的操作主要包括3步:
1.3
RAB通过机械臂控制导管进退及角度变化等进行操作。与传统4.0mm的细支气管镜相比,RAB直径更小,能够进入更远端的气道,且具有更好的可视性、稳定性及灵活性,进而提高诊断率,同时可减少操作时间、辐射及感染暴露。
目前,RAB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研究数据有限,且在镜头清理、触觉反馈、自动驾驶、防碰撞及紧急出血控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
2.1
2.2
2.3
3
3.1
3.1.1
3.1.2
3.1.3
3.2
导航气管镜禁忌证与常规气管镜类似,具体可参照《成人诊断性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术应用指南(2019年版)》。
由于涉及非直视下活检取材,且常需在镇静下完成操作,其部分禁忌证相对常规气管镜存在特殊性,主要包括:
3.3
3.3.1
3.3.2
3.3.3
3.4
目前国内主流的导航系统包括VBN和ENB,其操作的基本原理及流程相似,仅在一些具体注册或引导细节上有所差异。
3.4.1
3.4.2
3.5
导航气管镜沿人体自然腔道进入,其取材的风险明显低于经皮肺穿刺。术后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气胸及出血,其次是胸痛、发热及胸腔积液等。
4
无痛诊疗是导航辅助支气管镜的发展趋势,需根据导航辅助支气管镜操作的性质与要求、麻醉设备配置以及麻醉医师的经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通常选择全身麻醉,包括气管内插管或喉罩下全麻以及硬质气管镜全麻,对于操作时间较短的导航辅助支气管镜检查,也可考虑适度镇静联合表面麻醉。具体操作如下。
4.1
4.2
4.3
在导航辅助下经支气管肺结节介入诊疗中,麻醉医师与内镜医师共用气道,呼吸管理难度大,采取恰当的通气策略、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至关重要。主要包括:
4.4
4.5
综上所述,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导航引导下经支气管肺结节介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解放军医学杂志》2023年第9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