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指肝病或肝病治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与肝病病程及严重程度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对肝病患者临床结局的直接影响是出血风险增加,间接影响涉及因潜在出血风险导致的治疗延迟或终止。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分布异常、破坏或消耗增加等。目前,针对不同机制的治疗策略包括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手术、免疫抑制药物及输注血小板等,但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规范。为提升我国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在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合理选择等方面的临床管理水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领域最新循证医学证据,讨论制定了本共识。
慢性肝病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TP)的患病率非常高,其中慢性肝炎患者TP患病率为6%~16%,肝硬化患者TP患病率高达78%。最常见的肝炎病毒相关TP是由于肝脏病变、脾脏病变、免疫破坏和骨髓抑制等因素导致血小板(PLT)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加,最终导致TP。而对于肝脏肿瘤患者,除肝病本身外,肿瘤治疗会进一步加剧血小板减少,如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患者TP发生率为21.3%,≥3级者为2%,接受索拉非尼或索拉非尼联合肝动脉化疗灌注术(HAIC)治疗的患者≥3级TP发生率分别为12.0%和34.0%。TP与肝病患者诸多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如肝切除术后肝衰竭、有创操作相关出血、肝纤维化进展等。尽管现有多项指南/共识对TP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但尚缺乏针对肝病相关TP的系统性诊疗推荐。
1 方法学
2 定义
推荐意见1: HRT定义:因肝病或肝病相关治疗所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推荐级别:2A)。
3 病理生理机制
推荐意见2: HRT的发生与肝病病因、病程、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相关,机制涉及TPO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分布异常、骨髓抑制等;了解这些病理生理机制,是HRT临床诊治的基础(推荐级别:2A)。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4.1 血小板功能检测
推荐意见3: TPO水平、TEG、血小板抗体等3种血小板功能性检测指标可作为鉴别诊断TP的主要参考依据(推荐级别:2B)。
4.2 诊断及鉴别诊断
HRT的临床诊断标准包含下述要点: (1)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2)合并有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代谢性肝病、隐源性肝病、原发性肝癌等基础肝脏疾病;(3)排除其他基础疾病和/或导致TP的合并症,如AA、白血病、放射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骨髓肿瘤细胞浸润等;(4)排除EDTA抗凝剂所致的假性TP。其他情况如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治疗、药物使用、妊娠期特殊状态、输血等亦可引起TP。
推荐意见4: 根据病史、实验室化验、影像学检查结合血小板功能检测指标对HRT和/或其他相关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推荐级别:2B)。
4.3 TP分级
推荐意见5: 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判定临床TP的严重等级,评估出血风险,给予相应治疗,预防出血的发生(推荐级别:2B)。
5 治疗
5.1 治疗目标及时机
TP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治疗出血,避免延迟或影响相关治疗。
推荐意见6: 对于接受侵入性操作、手术及抗肿瘤药物治疗的HRT患者,建议参考上述血小板阈值,必要时给予升血小板治疗,以确保治疗的相对安全(推荐级别:2B)。对于肝病合并TP患者,消化内镜诊治前,需充分告知潜在的出血风险。有条件者,建议通过输注血小板等方法,将血小板提升至50×109/L以上,以降低出血风险(推荐级别:2B)。
推荐意见7: HRT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往往非单一病因所致,且同一病因往往可通过不同病理生理机制引发血小板减少。因此,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需在病因治疗基础上,根据TP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患者的风险获益综合决策,避免非必要的升血小板治疗(推荐级别:2B)。
5.2 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
5.2.1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
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的TPO-RA包括罗普司亭、阿伐曲泊帕、芦曲泊帕、艾曲泊帕和海曲泊帕,其中阿伐曲泊帕和芦曲泊帕获批用于HRT。
5.2.2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5.2.3 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
推荐意见8: 拟接受择期操作、手术或特殊治疗的HRT患者,术前可给予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治疗以达到要求的血小板计数阈值,但需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推荐级别:2A)。
5.3 免疫抑制剂
推荐意见9: 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HBV感染患者合并继发免疫性TP时应同时应用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防HBV再激活(推荐级别:2A)。
5.4 有创治疗
肝病患者继发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相关TP的有创治疗措施包括脾脏切除、部分脾动脉栓塞(PSE)、热消融等。有创治疗往往面临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远期获益仍待进一步评估。
5.4.1 部分脾动脉栓塞(PSE)
5.4.2 脾脏热消融治疗
5.4.3 脾脏切除术
推荐意见10: 脾脏切除术、脾脏栓塞术、脾脏热消融术等有创治疗用于HRT患者需充分评估患者的风险与获益,建议术前采取MDT模式,综合各学科意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并注意术后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推荐级别:2B)。
5.5 血小板输注
推荐意见11: 血小板输注仍是最快提升血小板计数的治疗措施,可用于各种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所致血小板减少;鉴于其保存期短、临床供应紧缺及潜在输注风险等,建议仅用于有危及生命出血风险及需接受紧急手术患者(推荐级别:2B)。
推荐意见12: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通常有非免疫性因素和免疫性因素;针对非免疫性因素进行对症治疗或者排除病因,对明确诊断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应申请血小板配型(推荐级别:2A)。
5.6 其他治疗
推荐意见13: HRT患者根据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及紧急性,在血小板输注、应用升血小板药物等治疗基础上,经中医辨证后可联合中医中药治疗(推荐级别:2B)。
6
HRT患者的抗凝治疗
推荐意见14: 肝病合并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抗凝治疗需充分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后谨慎进行,低分子肝素剂量需减半或暂缓治疗(推荐级别:2B)。
7 总结和展望
本共识汇总了HRT领域的最新文献、临床研究报道、相关指南或共识,综合了共识编撰专家的临床经验及意见,推荐意见考虑了目前HRT治疗措施提升血小板计数的有效性及其潜在不良反应,方案实施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评估患者的出血及血栓风险,平衡风险获益,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了HRT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管理的全方位指导(图2)。但本共识所引用的文献多数仍为回顾性或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或手术的血小板安全阈值、脾切除等有创治疗的获益人群、血栓合并重度TP的抗凝治疗等临床问题仍缺乏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年第10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1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