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11-04 09:40:45)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 |
《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冠脉)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短暂而急剧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骨后、心前区等部位的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压迫性疼痛、沉重或窒息感(即心绞痛),可由运动、饱餐、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症状在数分钟内缓解。其发生机制为在一定条件下心肌氧供与氧需不匹配,冠脉血流储备不能满足其需求,从而诱发心肌缺血缺氧。氧需的决定因素包括心率、收缩压、心室壁张力和心肌收缩力,氧供的决定因素包括冠脉直径和张力、侧支循环血流、心率、灌注压和血氧含量等。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息型心绞痛(含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等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内。
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临床研究证据
稳定型心绞痛的康复评估与危险分层
一、稳定型心绞痛的一般评估
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实施运动计划前都需评估,并排除不稳定型心绞痛。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症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史及其他疾病史;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心肺和肌肉骨骼系统;最近的心血管检查结果,包括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冠脉CT和(或)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运动负荷试验、血运重建效果、起搏器或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效果;目前服用的药物,包括剂量、服用方法和不良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是否达标;日常饮食情况和运动习惯、精神心理与睡眠等。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处方应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临床情况及个体化差异制订。运动治疗前还应进行心绞痛严重程度评估,包括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评估(表2)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获得医患双方同意方可进入运动康复危险分层评估。对于CCS心绞痛分级~级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结合冠脉CT血管成像(CCTA)或冠脉造影情况,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推荐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并进行危险分层,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对于CCS心绞痛分级~级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包括循证药物治疗(控制静息心率达标)在内的综合干预将CCS分级降至≤级,结合CCTA或冠脉造影情况,可推荐CPET评估并进行危险分层,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有条件的单位可推荐行无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或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等为进一步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二、稳定型心绞痛的功能评估
1.
2.
3.
4.
三、稳定型心绞痛的运动康复危险分层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运动负荷试验的结果,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见表3。
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处方的制定
一、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应根据患者的健康、体力和心血管功能状态,结合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运动爱好等个体化特点制订。运动处方内容均应遵循FITT-VP原则,包括:运动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形式(type)、总量(volume)和进阶(progression)。运动总量为频率、强度、时间的乘积。运动处方的另一个元素进阶描述了如何在训练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
2.
(1)心率储备法:
(2)摄氧量储备法:
(3)峰值摄氧量法:
(4)代谢当量法:
(5)目标心率法:
(6)自我感知劳累程度分级法:
3.
二、运动能力的复评及运动处方的调整
心脏康复过程中分别在基线、干预1、3和6个月接受系统评估,将检测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为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并向患者提供结局评估报告。美国心血管与肺康复学会(AACVPR)提出关于运动量渐进性方案的具体建议如下:(1)为每个患者制订个性化渐进性运动方案。(2)定期对运动方案进行调整。(3)一般来说,每次只对运动处方的1个要素(如时间、频率、强度)进行调整。(4)每次增加有氧运动的持续时间1~5 min,直到达到目标值。(5)每次增加5%~10%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一般耐受性良好。(6)建议首先增加有氧运动的持续时间至预期目标,然后增加强度和(或)频率。
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处方实施
一、运动处方实施的基本流程
1.
2.
(1)有氧运动:
(2)抗阻运动:
(3)柔韧性运动:
(4)平衡训练:
3.
二、运动风险的控制
1.
2.
三、有合并症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
1.
2.
3.
4.
传统运动方式在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健身气功是将人体的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的传统运动方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健身锻炼方法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注重练身、练气、练意3者之间的紧密协调,动作平稳缓和,对提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活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的展望
心脏运动康复作为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预后、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措施,已日益受到卫生管理部门、医务人员与公众的关注,并于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自2017年初我国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以来,心脏运动康复更迎来崭新的发展契机。放眼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网络数字化在心脏康复领域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康复值得在多学科协作诊疗、运动风险预警与控制以及心脏运动康复相关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10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