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IgG4相关性疾病诊疗规范》(2023)要点
(2023-11-02 19:36:15)
标签:
igg4相关性疾病 |
《IgG4相关性疾病诊疗规范》(2023)要点
【摘要】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近年来新定义的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伴纤维化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绝大多数患者出现血清IgG4浓度升高,受累器官组织中可见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IgG4-RD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包括遗传、环境特别是微生物感染和分子模拟、自身抗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等。IgG4-RD好发于中老年,男女约为83。目前我国尚无IgG4-RD流行病学数据,日本报道其患病率为(0.28~1.08)/10万。尽管IgG4-RD是一种良性炎症性疾病,少数患者可有自愈倾向,但多数患者病程呈逐渐进展趋势,可导致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目前我国IgG4-RD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落后于其他常见的风湿免疫病。
一、临床表现
IgG4-RD多为慢性隐匿性或亚急性起病,显著升高的血清IgG4浓度及肿块样病灶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不突出,发热罕见,部分患者出现乏力、体重下降等。合并过敏性疾病较常见,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湿疹、荨麻疹等。
IgG4-RD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其起病症状和临床表现亦多样。最常见的受累组织/器官为淋巴结、颌下腺、泪腺和胰腺,其他包括肺、胆管、鼻窦、腮腺、腹膜后组织、大动脉、肾脏、皮肤、甲状腺、垂体、硬脑膜/硬脊膜、心包和纵隔等。大多数患者同时或先后出现多个器官病变,仅少数患者为单一器官受累。该病病程进展亦存在个体差异,偶见病情自发缓解者,但大多数为持续进展,或反复发作。肿块样病变和持续性免疫炎症反应导致的炎症和纤维化可对受累脏器及其周围组织造成压迫和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器官功能衰竭。IgG4-RD主要受累器官的临床特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辅助检查
1.
2.
(1)血清IgG4水平是IgG4-RD的重要筛查指标。血清IgG4升高对该病诊断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79.6%。但血清IgG4升高不是IgG4-RD特异的生物学指标,亦并非所有IgG4-RD患者血清IgG4均会升高,诊断IgG4-RD时IgG4水平需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相结合。
(2)约2/3的患者血清IgG升高,个别患者突出表现为高球蛋白血症,应注意鉴别有无浆细胞病。此外,血清总IgE升高在IgG4-RD较普遍。
(3)30%左右的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20%~30%的患者补体下降。
3.
4.
三、IgG4-RD诊断
IgG4-R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时与肿瘤、感染和其他免疫性疾病难以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推荐应用日本制订的2020年更新版IgG4-RD综合诊断标准、2019年ACR和国际分类标准。
(一)日本制订的IgG4-RD综合诊断标准2020年更新版
(二)2019年ACR和EULAR联合制订的IgG4-RD分类标准(表1)
四、病情评估
诊断IgG4-RD后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诸方面,以反映受累器官情况、疾病活动程度及是否需要紧急治疗等,建议参考国际上公布的IgG4-RD治疗反应指数(IgG4-RD
五、治疗方案和原则
IgG4-RD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病灶炎症,恢复器官功能,并维持疾病缓解。早期治疗可防止炎性和纤维化导致不可逆的脏器损伤。治疗原则如下:有症状、病情活动进展患者均需治疗;无症状性内脏器官受累者,如胰腺、胆道、肾脏、肺部、腹膜后纤维化、主动脉炎等,如评估病情处于发展阶段,亦需要及时治疗,阻止器官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少数无症状性淋巴结病或轻度浅表腺体肿大,且疾病进展很缓慢者,如IgG4相关性泪腺炎、颌下腺炎、淋巴结肿大,可密切观察随诊。一旦出现症状或病情活动进展加速,应予积极治疗。
IgG4-RD的治疗包括诱导缓解治疗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
目前IgG4-RD的治疗药物种类包括激素、传统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其他辅助治疗包括梗阻部位置管引流、手术等。
1.
2.
3.
4.
六、预后
由于对 IgG4-RD 的认识时间较短,患者长期生存率尚无数据。
总体来讲激素治疗IgG4-RD反应佳,无重要脏器不可逆损伤者长期预后好,有重要脏器损伤且发生功能障碍者,预后与器官损伤程度相关,如胰腺、肾、肺、肥厚性硬脑膜炎或垂体炎等。IgG4-RD目前尚不能治愈,且容易复发,因此在风湿专科医生指导下规律随诊、监测病情,对改善预后尤为重要;同时,治疗过程中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亦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
诊疗要点
1.
2.
3.
4.
5.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IgG4相关性疾病诊疗规范》(2023)编写〕
(本规范刊登于《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第10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