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中国神经介入穿刺建立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10-11 17:49:33)
标签:
神经介入穿刺建立 |
《中国神经介入穿刺建立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与传统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相比,神经介入具有适应证广、微创、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接受度高等优势。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材料的改进和技术进步,神经介入技术得到不断推广,手术量逐渐增加,出现了向县市级医院普及的趋势。
临床实践过程中,根据患者血管解剖和介入通路的特点,桡动脉、肱动脉、颈动脉穿刺等相继问世,旨在确保手术安全,减少操作时间和并发症
1
1.1
股动脉位置表浅、管腔大、血管走行于骨质结构表面,因此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可走行较大规格的导管和器械且易于压迫止血,一直为神经介入诊疗首选的穿刺路径,适用于绝大多数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诊疗操作。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6.1
1.1.6.2
1.1.6.3
1.1.6.4
1.1.6.5
1.1.6.6
推荐意见:
1.2
近年来,得益于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良好的就医体验,经桡动脉入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以及神经介入领域。近年来,经桡动脉行神经介入诊疗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也逐步积累了较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但由于专用于神经介入经桡动脉通路材料的欠缺,目前神经介入手术中经桡动脉穿刺的应用总体仍不足5%。
1.2.1
1.2.2
适应证包括患者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肥胖状态、锁骨下动脉近心段和椎动脉严重迂曲、主动脉弓严重扭曲或变异、股动脉粥样斑块,甚至包括胸腹主动脉、髂股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或闭塞及因腰椎病变不能耐受卧床制动等。
1.2.3
1.2.3.1
1.2.3.2
1.2.3.3
1.2.3.4
1.2.3.5
推荐意见:
1.3
远端桡动脉位置更为末梢,在极端情况下,即使发生远端桡动脉闭塞,前臂桡动脉的有效血供仍不会受影响。目前远端桡动脉穿刺在神经介入领域也开始了初步应用。
1.3.1
1.3.2
推荐意见:
1.4
近年来随着急诊取栓技术的推广及普及,肱动脉穿刺在特定患者,特别是在后循环急性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明显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因此,肱动脉穿刺是神经介入血管穿刺的重要补充和备选方案,从业医师应了解及掌握。
1.4.1
1.4.2
1.4.3
1.4.3.1
1.4.3.2
1.4.3.3
推荐意见:
1.5
颈动脉穿刺因具有发生术后血肿压迫气道引起窒息的风险,常规行神经介入诊疗时不作推荐。然而,当主动脉弓或弓下血管病变或存在明显变异,排除其他穿刺路径操作可行性时,为了越过复杂结构或病变,简化操作流程,缩短操作时间,颈动脉穿刺可以作为一种穿刺选项,但应重视术中、术后气管插管气道保护。
1.5.1
1.5.2
1.5.2.1
1.5.2.2
1.5.3
1.5.4
1.5.4.1
1.5.4.2
1.5.4.3
推荐意见:
1.6
推荐意见:
2
以股静脉穿刺置管为代表的静脉穿刺是临床补液的重要操作,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对于累及脑静脉和(或)静脉窦系统的脑血管疾病,经静脉穿刺建立通路是神经介入诊疗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多应用于脑静脉窦狭窄或血栓形成、脑动静脉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以及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神经介入经静脉穿刺建立通路进行疾病治疗,因应用场景相对较少,部分穿刺通路仅为个人经验或个案报道,不适合纳入专家共识,因此,本部分内容仅做简要介绍,仅供了解。
2.1
2.2
2.3
3
血管穿刺是神经介入操作的第一步,本共识旨在为广大神经介入医师,尤其是初学者,提供指导建议和参考依据,助其安全有效完成穿刺操作,避免或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此外,不同穿刺部位的选择,既取决于具体病变和血管走行特点,也取决于术者的个人偏好和经验,熟悉并掌握不同穿刺部位的优缺点、适应证、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处置措施,有助于提高神经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神经介入穿刺建立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脑血管病杂》2023年第9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