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10-01 13:21:55)
标签: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 |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缺铁性贫血(IDA)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目前全球有超过1/4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约60%为IDA。我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贫血的患病率为20.1%,其中约50%为IDA,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输血是严重贫血或大量失血的IDA患者重要的治疗方式,但过度依赖输血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其经济负担。患者血液管理(PBM)是指以患者为中心,遵守预防为主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使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和良好结局。实施PBM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输血依赖以及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在积极推进和实施PBM,国内一些医院也在实施PBM相关工作,但是实施程度及规模比较有限。本共识倡导加监控,最终改善患者结局。
1
1.1
IDA是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而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IDA。ID包括绝对性ID及功能性ID。
1.2
包括血常规、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血液锌原卟啉(ZPP)、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sTfR)、骨髓细胞形态学等。
1.3
符合第(1)条和第(2)~(6)条中的任何2条以上即可以诊断为ID/IDA:
(1)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Hb)降低,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如乏力、头晕、心悸等)。
(3)SF<15μg/L,感染或合并慢性炎症患者(除外慢性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SF<70μg/L;TSAT<15%;SI<8.95μmol/L,TIBC>64.44μmol/L(360μg/dL)。
(4)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幼粒细胞<15%。
(5)FEP>0.9μmol/L(全血),或ZPP>0.96μmol/L(全血)。
(6)铁剂治疗有效。
1.4
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两方面: 生理性原因多是由于铁需要增加及摄入不足;病理原因包括吸收不良、慢性失血等,部分慢性炎症通过上调铁调素导致铁吸收减少,从而引起ID/IDA。见表1。
1.5
包括补充铁剂、输血及控制基础疾病等。贫血严重程度、Hb下降速度、基础疾病对铁的耐受和需求量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经济因素、偏好等都是临床做出治疗决策前需综合考虑的问题。2
2.1
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应用系统化、循证的方法,通过管理和保存患者自己的血液来改善患者预后,同时促进患者安全和赋权。《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对PBM的定义:以患者为中心,遵守预防为主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使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和良好结局。2.2
2.2.1
2.2.2
2.2.3
2.2.4
2.2.5
3
3.1
3.1.1
诊断不及时、不规范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对ID/IDA的认知不足,检测手段的限制等。
3.1.2
3.1.2.1
(1)口服铁剂:
(2)静脉铁剂:
3.1.2.2
3.1.2.3
3.2
3.2.1
非围术期PBM的根本是预防IDA发生、积极去除病因、有效补铁治疗和随访监测等,基于此本共识提出非围术期PBM的三大支柱,见表3。
3.2.1.1
(1)孕妇应规范进行产前检查。孕早期应筛查Hb及血清铁水平,孕期定期复查Hb。
(2)产前及时、正确诊治IDA可降低产时输血。
(3)治疗: ID和轻、中度贫血者以口服铁剂治疗为主,并改善饮食,进食富含铁的食物。重度贫血者予以口服或静脉铁剂治疗,还可以少量多次输注浓缩红细胞,但在早孕期静脉补铁是禁忌证。极重度贫血者首选输注浓缩红细胞,待Hb达到70g/L、症状改善后,可改为口服铁剂或静脉铁剂治疗,治疗至Hb水平恢复正常后,应继续口服铁剂3~6个月或至产后3个月。
3.2.1.2
(1)加强用药安全的宣教,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定期随访,监测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高危人群包括:需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等)。
(2)治疗: 诊断ID或IDA后及时选择合适的补铁方式(首选静脉补铁治疗)。输血。无急性失血时应严格遵守一般的限制性输血原则。对于合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下列情况时可输血:收缩压<90 mm 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幅度>30 mm Hg;Hb<70g/L,血细胞比容<25%;心率>120次/分。对于合并有缺血性心脏病等严重疾病的患者,输血目标可适当提高[8]。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中药治疗,辨证使用健脾益气养血类药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2.1.3
(1)建立慢病随访机制,将血常规、铁代谢指标纳入随访内容。
(2)优化反复或长时间住院患者的血液检查项目。
(3)严格把控透析过程的质量安全,尽量减少透析过程中的失血。
(4)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及时请临床营养科参与营养指导。
(5)诊断标准:
(6)治疗:非透析患者及腹膜透析患者可先试用口服补铁治疗,或根据铁缺乏状态直接应用静脉铁剂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可根据铁缺乏情况及患者当时病情状态选择补铁方式,可优先选择静脉途径补铁;TSAT≥50%和(或)SF≥600μg/L时,应停止静脉补铁3个月,随后重复检测铁指标以决定静脉补铁是否恢复,当TSAT≤50%和SF≤600μg/L时,可考虑恢复静脉补铁,但每周剂量需减少1/3~1/2。
3.2.1.4
(1)诊断: SF<100μg/L为绝对性ID,SF为100~299μg/L、TSAT<20%为功能性ID。
(2)对于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需要筛查血常规、SF和TSAT。
(3)治疗:若射血分数<45%和存在ID时,建议静脉补铁;因患者胃肠道淤血导致铁吸收差,一般不建议口服补铁药物。
3.2.1.5
(1)定期随访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
(2)限制性输血治疗。
(3)补铁治疗:已有多项研究结果提示,相较于口服铁剂,静脉铁剂可更好地改善Hb水平,且安全性好。
3.2.1.6
(1)控制血糖在目标范围内。
(2)及早、规范控制糖尿病,避免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3)使用二甲双胍时注意监测维生素B12、血常规等,及时发现贫血并治疗。
3.2.1.7
国内外研究均发现,与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相比,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贫血的发病率增加,且Hb水平均较甲状腺功能正常者低。所以,针对贫血患者,应重视甲状腺功能的检查及规范治疗,审慎输血。
3.2.1.8
3.2.2
3.2.2.1
术前贫血是围术期患者死亡及远期功能恢复不良的重要不利因素。术前贫血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升高逐步增长,多发于女性;不同疾病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显示,术前贫血发生率为5%~76%。WHO提出围术期PBM的三大支柱,见表4。
(1)围术期贫血的病因。
(2)术前贫血的评估。
(3)IDA患者围术期管理总原则。
3.2.2.2
4
本共识以单病种形式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IDA的PBM,为多学科疾病合并IDA时的PBM提供了参考,尤其是在既往被忽略的非围术期(内科疾病)合并IDA的PBM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本共识专家建议将PBM纳入医务人员培训与教育系统、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将PBM用药及耗材逐步纳入医保报销体系和报销比例,将ID/IDA纳入慢病管理范畴(拉动基层医院广泛参与)、推进医疗机构输血信息化系统完善及PBM数据库的建立。PBM需要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政策推动,相关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的促进,医疗机构全员的积极参与,并辅以创新的诊疗路径、合理的医保支付报销方案以及基于数据的评价手段等。希望尽快制订更多PBM专家共识和指南,制订行业标准和单病种标准,完善临床路径和工作流程,以不断推动我国PBM工作的发展。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第1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