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基于内镜的体检人群食管癌机会性筛查规范路径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9-22 14:59:31)
标签:
基于内镜的体检人群食管癌机会性筛查 |
《基于内镜的体检人群食管癌机会性筛查规范路径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一、引言
食管癌为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食管癌新发病例为60.4万例,发病率为7.8/10万,死亡病例为54.4万例,死亡率为7.0/10万,分别占新发和死亡总数的3.1%和5.5%,位居全球新发病例的第8位和死亡病例的第6位。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为25.25万例,粗发病率为18.26/10万,死亡病例为19.39万例,粗死亡率为14.02/10万,分别位居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第6位和死亡病例的第5位。
食管癌早期症状不典型,我国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仅有1.5%左右,虽诊疗技术较前有明显进步,但临床确诊时已经进展至中晚期的占比仍达到90%,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20%。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达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到95%以上。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成为提高食管癌根治率和生存率的关键。
肿瘤筛查是早发现、早诊断的有效手段,通过肿瘤筛查可以检出癌前病变、早期癌以及潜在的浸润癌,提供尽早治疗的机会。目前癌症的筛查通常包括2种模式:
参考国际和国内早期食管癌的筛查指南和共识意见,结合机会性筛查的特点,针对筛查对象、
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评估、筛查方法、筛查流程、随访和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适合健康体检中心的食管癌内镜筛查路径,以期能通过本路径提高体检机构的食管癌筛查和早诊能力。
共识1
二、筛查对象建议
建议医疗机构或者体检中心机会性食管癌筛查对象范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1
(1)40~75岁。
(2)如年龄<40岁且存在主动筛查意愿者在筛查范畴内。
(3)如年龄>75岁,需咨询门诊明确是否可行机会筛查。
(4)如患者存在恶性肿瘤或者食管癌既往史、免疫系统受损(HIV感染等)、器官缺如、器官移植、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精神疾患、严重影响生命疾病、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等,需先行咨询门诊确认是否可行机会筛查。
共识2
2
(1)出生或者长期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
(2)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
(3)合并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包括热烫饮食、饮酒(≥15 g/d)、吸烟、进食过快、室内空气污染、牙齿缺失等。
(4)既往发现有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和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或者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等慢性食管疾病病史的随访者。
共识3
3
三、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评估
共识4
四、筛查方法选择
共识5
内镜(碘染色),必要时联合放大内镜。不能耐受普通内镜检查者,明确无禁忌后可选择无痛内镜检查,也可采用超细经鼻胃镜联合NBI或者染色内镜染色作为筛查备选方案。
内镜操作流程:
1
2
3
4
5
6
五、筛查流程及随访路径管理
1
筛查流程见图1。
2
共识6
六、筛查的质量控制
1
内镜医师须具有独立进行消化内镜操作的能力,独立完成内镜检查200例以上;熟练掌握内镜技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标准流程及相关操作技巧;准确书写内镜检查报告。
2
检查前6h禁食水;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及身体健康状态评估;了解患者血压、血糖及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确定患者具备消化内镜检查指征。
3
留存标准图片,包括下咽部(咽后壁+梨状窝)、食管(每2cm拍照1张)和贲门(正位+翻转位)的白光+NBI照片,同时碘染色后留取食管照片;规范化活检,发现食管内异常黏膜后,送入活检钳,活检钳与活检处黏膜平行,活检需达黏膜肌层,但不宜过深,进行直视活检,活检后标本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及时送检;报告书写要求应有4~8张内镜图片,标注相应位置,应有病变位置图片,同时针对病变有清晰描述(包含具体距门齿位置、长度、性质等),给出诊断意见。
4
内镜医师需要密切监测不良事件如低氧血症、吸入性肺炎、穿孔和出血等,并进行详细记录;患者满意度提高有助于医师更好地开展随访工作,可采用Likert量表、视觉模拟量表以及美国团体健康协会开发的内镜满意度问卷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包括内镜检查前准备、内镜技术、检查期间或者结束后不适以及检查后随访等内容。
共识7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基于内镜的体检人群食管癌机会性筛查规范路径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肿瘤》2023年第9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