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慢性肾脏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的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9-06 18:21:48)
标签:
慢性肾脏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 |
《慢性肾脏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的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第1章共识的适用人群及制定方法
本共识的适用人群为慢性肾脏病(CKD)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为房颤)的人群。非瓣膜性房颤是指没有机械瓣或中度至重度二尖瓣狭窄(通常是风湿性瓣膜)的房颤。
证据评价:本共识推荐意见采用建议强度和证据质量等级相结合的方法,分级标准见表1。
推荐意见采用专家一致性原则,组织德尔菲法调查和多轮讨论达成对推荐意见的共识。参与投票的专家若超过2/3同意该条推荐意见,则达成共识;对于未达成共识的推荐意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后再次进行专家投票,直到达成共识。
第2章
1
心血管疾病是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高达1%~2%,与患者发生卒中或全身性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年龄标准化的房颤患病率约为1.8%,据此估计现患人数为800万~1000万左右,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仍在不断增加。任何形式的非瓣膜性和瓣膜性房颤,即阵发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均可发生左心耳和/或心房血栓形成并引起栓塞。由于存在栓塞风险,目前各种指南推荐所有瓣膜性房颤患者和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长期口服抗凝治疗。但该治疗会引起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因此其抗凝推荐必须同时考虑利与弊。然而,即使没有口服抗凝药物,CKD患者固有的出血风险也较高,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管通路部位的出血等。由于CKD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的复杂性,在这类患者中使用抗凝治疗应该是肾脏科医生和心脏科医生合作决策的过程。
2
实践要点2.1:
实践要点2.2:
3
我们推荐应该在CKD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中筛查常见的危险因素,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给予控制。
4
我们推荐应该根据肾功能及风险评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状况、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
实践要点4.1:
实践要点4.2:
实践要点4.3:
5
我们推荐应该根据肾功能及风险评分全面评估CKD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出血风险。
实践要点5.1:
实践要点5.2:
实践要点5.3:
6
我们推荐个体化评价抗凝的风险及收益,当收益超过风险时应该给予抗凝治疗。
实践要点6.1:
实践要点6.2:
DS2-VASc评分男性≥2分、女性≥3分给予抗凝。
实践要点6.3:
实践要点6.4:
实践要点6.5:
7
实践要点7.1:
首选NOACs。
实践要点7.2:
实践要点7.3:
实践要点7.4:
实践要点7.5:
实践要点7.6:
实践要点7.7:
8
实践要点8.1:
实践要点8.2:
实践要点8.3:
实践要点8.4:
实践要点8.5:
实践要点8.6:
实践要点8.7:
9
我们推荐应该定期随访并在随访中重新评估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出血风险、心血管危险因素
、合并症和肾功能状况。
实践要点9.1:
实践要点9.2:
10
我们推荐对于口服抗凝药物发生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血压、凝血功能
、肾功能等指标,根据患者出血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实践要点10.1:
实践要点10.2:
实践要点10.3:
10
房颤和CKD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例如高龄、高血压和糖尿病。CKD的存在增加了房颤的风险,同样,房颤增加CKD进展的风险。房颤和CKD都与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有关,同时晚期CKD患者也表现出血风险增加。因此,CKD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相对复杂,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全面评估卒中和出血风险,规范抗凝并监测、评估血栓栓塞及出血并发症,根据肾功能分期并在适当情况下使用高质量的抗凝方案。局限性:当前有关CKD,特别是晚期CKD及透析患者合并房颤抗凝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尚少。本共识以国际上最近发布的相关指南及相关文献作为参考,并广泛听取了我国肾脏病、心脏病学、药理学专家的临床经验及意见。要使本共识更适合我国CKD合并房颤抗凝的管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本共识将依据未来发表的相关研究定期更新。缩略语见表9。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慢性肾脏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的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血液净化》2023年第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