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认知衰弱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9-06 17:56:10)
标签:
认知衰弱康复 |
《认知衰弱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认知衰弱是一种同时存在身体衰弱和认知功能损害,并排除阿尔茨海默病(AD)和其他类型痴呆的临床综合征,是衰弱综合征的独立维度。认知衰弱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住院、死亡、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的风险,但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1
1.1
已有研究报道,我国认知衰弱的总体患病率为5.0%~18.0%,其中男性认知衰弱的患病率7.0%,女性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9.0%;年龄<75岁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5.0%,年龄≥75岁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23.0%;南方地区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4.0%,北方地区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11.0%;医院老年患者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22%,社区老年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9%,养老机构老年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24%。
1.2
1.2.1
衰弱是包含身体衰弱、心理衰弱、认知衰弱、社交衰弱和环境衰弱等多维度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个体多种生理系统储备功能下降和自我平衡被破坏、人体的脆弱性增加,对应激源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患者跌倒、住院和死亡等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
1.2.2
认知衰弱包含身体衰弱与认知功能损害,既往研究多将身体衰弱作为认知衰弱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普遍认为认知衰弱是一个独立的衰弱维度,并非以身体衰弱为前提。但已有研究表明,身体衰弱的老年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约1/2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身体衰弱。
1.2.3
心理衰弱包括情绪障碍,认知衰弱和心理衰弱密切相关,且与情绪障碍呈正相关,抑郁症可增加客观认知功能受损的风险,因此,应对心理衰弱的老年人进行情绪评估,若存在情绪障碍,则应尽早完成认知衰弱的筛查。
1.2.4
社交衰弱是指缺乏社会支持或情感上有价值的社会联系,包括社交孤独和缺乏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和认知衰弱显著相关,社交衰弱会增加认知衰弱的发生风险,反之,社会网络的支持可减缓认知功能的下降。
1.2.5
失能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能力或生活能力的丧失或受限。认知衰弱的老年人出现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失能的风险显著高于健康老年人以及仅存在躯体衰弱或认知功能下降的老年人,认知衰弱老年人的失能风险显著升高。
2
2.1
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认知衰弱是一个由基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2
认知衰弱的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可干预因素和不可干预因素,其中可干预因素包括心理健康、运动、营养、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睡眠和社会支持;不可干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早年受教育情况。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3
3.1
3.1.1
身体衰弱是确诊认知衰弱的必要条件,身体衰弱常用的评估量表主要有Fried表型衰弱量表、FRAIL量表、衰弱指数量表。此外,小腿围、腰围联合体重指数以及步态等指标也可用于评估身体衰弱。
3.1.2
认知功能下降是认知衰弱的核心特征。国际营养与老龄化学会和国际老年医学学会专家组建议,应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评估以有效识别认知衰弱,评估量表主要包含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3.2
3.2.1
脑白质高信号是身体衰弱的影像学预测指标,也是脑小血管病变的最常见预测指标,脑白质高信号可引发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下降、步态障碍等老年综合征,从而对认知衰弱起到预测作用。
3.2.2
特定脑区的影像学数据可作为认知衰弱的评估指标。
3.3
3.3.1
脑脊液神经颗粒蛋白相关的突触功能与认知功能下降显著相关。
3.3.2
血清外泌体可作为评估认知功能的生物标志物。
4
4.1
运动干预治疗可作为认知衰弱的最常用非药物康复治疗方法。
4.1.1
4.1.2
4.1.3
4.1.4
4.2
营养不良是认知衰弱的重要风险因素。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会加剧身体衰弱,营养干预治疗对身体衰弱和认知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影响。
4.3
认知训练干预治疗是认知衰弱的重要康复治疗方式,可改善认知衰弱患者的灰质密度、脑白质纤维完整性、脑区功能效率、大脑功能网络连接以及多巴胺受体密度等。认知训练干预治疗借助认知设计的任务,针对注意、记忆、逻辑推理等认知域进行难度训练,不仅能够提升所训练的认知域,还能够迁移到其他认知域,并可保持一定时间。
4.4
治疗认知-运动双重任务训练是改善认知衰弱的联合干预方式之一,与单一任务训练比较,其更能显著改善认知衰弱。
4.5
认知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对健康老年人及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均有显著提升效果。
4.6
已有研究表明,高压氧干预治疗是增强健康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有效康复治疗方法之一。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认知衰弱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医刊》2023年第9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