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3.《痛风诊疗规范》(2023)要点

(2023-09-06 16:14:17)
标签:

痛风诊疗

痛风诊疗规范2023要点

 

【摘要】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查阅了该领域最新进展,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亦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痛风是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患病率约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患病逐步年轻化,青少年患者亦不罕见。

一、临床表现

(一)病程

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1. 急性发作期:  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

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

2. 发作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3.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经常同时存在。

(二)并发症和伴发疾病

1. 肾脏病变:  痛风的发病过程中,尿酸盐也可沉积在泌尿系统,导致急性或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

1)急性尿酸性肾病  由于血和尿中尿酸浓度急剧上升,大量尿酸沉积并堵塞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导致急性尿路梗阻。临床表现为急性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

2)慢性尿酸盐肾病  亦称痛风性肾病,为持续高尿酸血症时尿酸钠结晶沉积在远端集合管和肾间质,特别是肾髓质和乳头区,从而激活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引起肾小球高压力、慢性炎症反应、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导致慢性尿酸盐肾病。临床表现为由于尿浓缩功能下降所致夜尿增多,晚期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3)尿酸性尿路结石  尿中尿酸浓度过饱和时在泌尿系统沉积并形成结石,有痛风病史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肾结石发生率为 20%25%,可出现在痛风关节炎之前。结石导致尿路梗阻时可引起肾绞痛、血尿和排尿困难,严重者继发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

2. 代谢综合征:  痛风患者往往伴有体内代谢异常,易并发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

3. 心血管疾病: 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与许多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4. 神经系统疾病: 血尿酸水平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复杂,高尿酸血症促进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并与预后不良相关;但生理浓度的血尿酸水平对神经系统同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血尿酸水平过低则有可能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二、辅助检查

(一)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泌尿系超声检查等。

(二)血尿酸测定

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血尿酸>420μmol/L(7 mg/dl)时,诊断高尿酸血症。由于血尿酸受多种因素影响会有波动,应多次测定。

(三)尿尿酸测定

检测24+h尿液中尿酸总量。

(四)HLA-B*5801基因检测

HLA-B*5801基因阳性与别嘌醇严重不良反应,如Steven-Johnson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重症药疹密切相关。

(五)影像学

1. 关节X线片可见由于MSU晶体沉积导致的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表现为偏心性圆形或卵圆形囊性变,甚至呈虫噬样、穿凿样缺损,骨缺损边缘可呈悬挂边缘征。

2. 超声对疑诊痛风性关节炎或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患者的诊断更有意义。

3. 双能CT: 能特异性识别尿酸盐结晶,诊断痛风的敏感度为84%(81%87%),特异度为93%(93%96%)。对早期或无痛风石的患者,双能CT的敏感性要低一些,同时亦有假阳性的情况。

(六)关节腔穿刺/痛风石抽吸物MSU结晶检查

三、痛风分类标准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痛风分类标准、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共同制订的痛风分类标准。

201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推荐三步诊断痛风(表1):

第一步,关节滑液或痛风石抽吸物中发现MSU晶体。

如果第一步不可行,第二步通过临床诊断(建立在存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相关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满足下列特征时考虑临床诊断(高度怀疑但非特异性表现):足部(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或踝关节单关节受累,之前类似的急性关节炎发作史,关节快速开始的剧烈疼痛和肿胀(24h内达峰),皮肤发红,男性并存在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高尿酸血症。

第三步,当痛风的临床诊断不确定且不能证实MSU晶体时,建议寻找晶体沉积的影像学证据,特别是超声或双能CT。

美国风湿病学会1977年制订的痛风分类标准、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共同制订的痛风分类标准,均将关节穿刺液镜检发现MSU作为诊断金标准。基于此,对疑诊痛风的

炎性关节炎患者,均推荐在关节液或可疑痛风石抽吸物中寻找MSU结晶。虽然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

基础,但并非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均会出现痛风,无关节炎症状的单纯高尿酸血症并不能诊断痛风。

此外,痛风发作期间血尿酸有可能正常,不能以此除外痛风的诊断。

四、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非药物治疗

痛风非药物治疗的总体原则是生活方式的管理,首先是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等;其次是控制痛风相关伴发病及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吸烟。饮食方面需限制高嘌呤的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和沙丁鱼等,减少中等量嘌呤食品的摄入。除了酒类,含有高果糖浆(HFCS)的饮料亦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限制饮用。无论疾病活动与否,不推荐痛风患者补充维生素C制剂,并且需强调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治疗。

(二)降尿酸药物治疗

1. 降尿酸治疗的指征: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下述任意一项:年龄<40岁、血尿酸>480μmol/L、有痛风石或关节腔尿酸盐沉积证据、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min]、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应立即开始降尿酸治疗。

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管理指南对降尿酸治疗的指征按照不同推荐强度提出了建议

强烈推荐  具有下述任意一种情况的痛风患者开始行降尿酸治疗:皮下痛风石≥1个,有证据表明存在痛风引起的任何影像学损害,或痛风频繁发作(≥2次/年);

有条件推荐  对曾经发作>1次,但发作不频繁(<2次/年)的痛风患者开始降尿酸治疗;对首次出现痛风发作的患者,有条件反对起始降尿酸治疗;对于首次痛风发作且合并中重度慢性肾脏病(CKD)(CKD3期及3期以上)、血尿酸>540μmol/L或尿路结石的患者,有条件推荐起始降尿酸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420μmol/L,无痛风发作或皮下痛风石),有条件反对起始降尿酸治疗。

2. 降尿酸治疗的时机:  因血尿酸波动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既往大多数痛风指南均不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开始时使用降尿酸药物,须在抗炎、镇痛治疗2周后再酌情使用。亦有部分痛风指南提出,在足量抗炎、镇痛药应用下,允许在痛风急性期进行降尿酸治疗,但该建议的依据来自小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推荐级别弱,尚未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如果在稳定的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出现痛风急性发作,则无须停用降尿酸药物,可同时进行抗炎、镇痛治疗。

3. 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和疗程: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μmol/L,并长期维持;若患者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00μmol/L,直至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μmol/L,并长期维持。因人体中正常的尿酸水平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血尿酸过低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降尿酸治疗时血尿酸不低于180μmol/L。

4. 降尿酸治疗:  降尿酸药物的选择需个体化。目前国内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隆)两类。

1)别嘌醇 是一线治疗的药物选择。成人初始剂量50100mg/d,每4周左右监测血尿酸水平1次,未达标者每次可递增50100mg,最大剂量600 mg/d,分3次口服。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起始剂量每日不超过1.5mg/eGFR,缓慢增加剂量,严密监测皮肤改变及肾功能。

2)非布司他 初始剂量2040mg/d,每4周左右评估血尿酸水平,不达标者可逐渐递增剂量,最大剂量80 mg/d。轻中度肾功能不全(eGFR≥30ml/min)者无须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eGFR<30 ml/min)者慎用。但对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或新发心血管疾病者,需谨慎使用并随访监测,警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苯溴马隆 成人起始剂量2550 mg/d,每4周左右监测血尿酸水平,若不达标,则缓慢递增剂量至75100mg/d。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异常或肾移植患者,eGFR为2060 ml/min者推荐剂量不超过50mg/d;eGFR<20ml/min或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

4)其他降尿酸药物

(三)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原则是快速控制关节炎症和疼痛。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最好在发作24 h内开始应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一线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亦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上述药物联合治疗。

1. 秋水仙碱:  建议应用低剂量秋水仙碱,首剂1 mg,1 h后增加0.5 mg,12h后按照0.5 mg,13次/d。最宜在痛风急性发作12 h内开始用药,超过36 h效果明显下降。当eGFR为3060ml/min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0.5mg/d;eGFR为1530ml/min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每两天0.5mg;eGFR<15ml/min者或透析患者禁用。

2. 非甾体抗炎药:  痛风急性发作应尽早应用足量非甾体抗炎药的速效剂型,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和特异性COX-2抑制剂。非特异性COX抑制剂需注意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胃肠道风险;特异性COX-2抑制剂的胃肠道风险较非特异性COX抑制剂降低50%左右,但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穿孔仍是用药禁忌。

3. 糖皮质激素:  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发作伴全身症状、或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无效或使用禁忌、或肾功能不全者。一般推荐泼尼松0.5mg·kg-1·d-1连续用药510d停药,或用药25 d后逐渐减量,总疗程710d,不宜长期使用。

(四)痛风急性发作预防治疗

降尿酸治疗期间易导致反复出现急性发作症状,可给予预防治疗。在初始降尿酸治疗的36个月,口服小剂量秋水仙碱0.5mg,12次/d。当秋水仙碱无效或存在用药禁忌时,考虑低剂量非甾体抗炎药作为预防性治疗。上述两药使用存在禁忌或疗效不佳时,亦可应用小剂量泼尼松(510mg/d)预防发作,但应注意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的副作用。

(五)其他治疗

1. 慢性尿酸盐肾病:  一旦确诊即开始非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根据尿酸水平及合并症开始药物治疗。出现肾功能损害(G2期及以上)、尿酸性肾石症患者,血尿酸>480μmol/L即开始降尿酸治疗,血尿酸治疗目标值<360μmol/L。注意避免使用有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

2. 尿酸性肾结石: 直径小于0.51.0cm,且未导致尿路梗阻、感染或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可考虑一般疗法,增加液体摄入、限制高嘌呤饮食及适当运动,同时可给予碱化尿液治疗,维持尿pH值6.26.9;若>1.0 cm和/或出现尿路梗阻、感染或疼痛等症状,可酌情采用排石疗法、体外冲击波碎石和/或手术治疗。

3. 痛风石: 经积极治疗,血尿酸降至300μmol/L以下维持6个月以上,部分痛风石可逐

渐溶解、缩小。对痛风石较大,压迫神经或皮肤表面破溃,久治不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仍须接受规范化综合治疗。

五、预后

本病预后相对良好,如及早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慢性期病变有一定的可逆性,长期规范达标治疗可使痛风石缩小或消失,关节症状和功能改善,相关肾病亦可减轻。 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其他肾病及心血管疾病者预后欠佳。

诊疗要点

1. 痛风的病理生理基础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除关节损害,长期高尿酸血症亦可引起肾脏病变及心脑血管损害。

2. 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痛风分类标准及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共同制订的痛风分类标准是目前广泛认可的分类诊断标准。

3. 降尿酸药物的选择需个体化,目前国内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隆)两类。

4.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重在管理,维持血尿酸长程达标是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主要原则之一。

5. HLA-B*5801基因阳性与别嘌醇严重不良反应相关,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在使用别嘌醇前检测HLA-B*5801基因。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痛风诊疗规范》(2023编写

本规范刊登于《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第9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9.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