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2023)要点
(2023-09-06 10:59:26)
标签:
肿瘤整合诊疗脑转移瘤 |
《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2023)要点
【摘要】
20%–40%的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脑转移。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脑转移瘤(BM)发生率较之前有所上升。但由于继发恶性肿瘤登记记录不完整,国内外均无BM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报道。
1
1.1
BM与颅内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与肿瘤累及部位有关,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特异的局限性症状和体征,如精神症状、癫痫发作、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失语症、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小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如眼球震颤、协调障碍、肌张力减低、行走困难及步态不稳等。软脑膜转移既往多以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为全头胀痛或跳痛,部分患者同时伴恶心、呕吐、复视及视物模糊,少数出现失明及颅神经麻痹,眼底可出现视乳头水肿,甚至出血,也有类似脑膜炎表现,如脑膜刺激征、颈强直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但肢体活动障碍少见。近年来,随着全身药物治疗的不断进展,出现典型脑膜刺激征的患者越来越少,临床表现多为头晕。
1.2
1.2.1
在无禁忌证前提下,推荐磁共振成像(MRI)作为确诊或除外BM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包括平扫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AIR)序列与增强T1WI或T1WI/FLAIR序列。当临床怀疑脑膜转移时,重点观察平扫T2WI/FLAIR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及PET/MRI受脑组织普遍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高摄取影响。不作为常规推荐,但对明确手术指征,治疗后疗效评价及确定原发灶有一定的价值。
1.2.2
1.2.2.1
1.2.2.2
1.3
1.3.1
1.3.2
1.3.3
1.3.3.1
1.3.3.2
1.3.4
1.3.4.1
1.3.4.2
1.3.5
1.3.5.1
1.3.5.2
1.3.6
1.3.6.1
1.3.6.2
1.3.7
1.3.7.1
1.3.7.2
1.3.8
1.3.9
1.4
BM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应贯穿整个诊疗过程,2017年由欧美神经肿瘤专家提出的神经评估量表(NANO)通过步态、肌力、共济失调、感觉功能、视野、面部力量、语言、意识状态、日常表现9个方面的问卷评估了神经肿瘤患者的神经功能,建议使用。
2
2.1
2.2
2.2.1
2.2.2
肿瘤活检适应证:
肿瘤切除适应证:(1)单发BM:肿瘤位于大脑半球脑叶内或小脑半球内可手术切除部位,有明显脑移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2)多发性BM(≤3个病灶):肿瘤位于手术可切除部位,有明显脑移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病灶相对集中可通过一个或两个骨窗切除;(3)多发性BM(>3个病灶):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引起颅内压增高的责任病灶
2.2.3
A.有癌症病史,原发癌为小细胞肺癌、绒癌、生殖细胞肿瘤和淋巴瘤等对放疗或内科治疗敏感者(有严重颅内压增高症状、容易脑疝者除外);
B.肿瘤位于丘脑、基底节、脑干等手术不可到达部位(肿瘤活检者除外);
C.患者年龄>70岁,有严重基础疾病,一般情况差,KPS评分<70分。
2.2.4
2.2.5
2.2.7
2.2.7.1
2.2.7.2
2.2.8
2.3
2.3.1
2.3.1.1
2.3.1.2
2.3.1.3
2.3.2
2.3.3
2.3.4
A.放疗整合化疗:
B.放疗整合靶向治疗:
C.放疗整合免疫治疗:
2.4
2.4.1
2.4.2
A.对无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伴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脑转移,应单独采用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L1表达≥50%),或化疗整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L1表达<50%)治疗。
B.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例如具有EGFR、ALK、ROS1、RET、NTRK、NRG1突变以及MET第14号外显子跳读,应选用相应的TKI治疗。
C.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是铂类和依托泊苷整合化疗为基础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可加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尝试应用于脑转移患者。
2.4.3
A.对HER2阴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可用传统化疗药物,如卡培他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氨蝶呤、顺铂、依托泊苷、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
B.靶向治疗可使HER2阳性的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获益:
2.4.4
A.对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可使用化疗整合贝伐珠单抗治疗。
B.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MMR)的结直肠癌,可使用免疫治疗整合化疗或放疗。
2.4.5
A.有多重症状的BRAF突变的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或类固醇激素控制不佳的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应接受达拉非尼整合曲美替尼治疗[69–72]。
B.对伴或不伴BRAF突变的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伊匹木单抗整合纳武利尤单抗均可作为一线治疗的优选方案。
C.传统的化疗药物,例如替莫唑胺、达卡巴嗪、福莫司汀等,对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疗效有限。
2.4.6
2.4.7
A.类固醇激素仅考虑用于有症状的患者。
B.不应给予抗惊厥药物一级预防。出现癫痫发作后,适时使用抗癫痫药物。
C.甘露醇或利尿剂可用于治疗颅内压升高所致的恶心、头晕、头痛等。
D.若脑转移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应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2.5
3
3.1
MRI是BM疗效评估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病灶缩小或消失提示患者有较好治疗效果。但值注意的是,BM放疗后随诊过程中,原病灶增大不一定是肿瘤的复发或进展,有可能是放疗引起的“假性进展”,其发生率为9%–30%,多见于放疗结束后3–4月内。当放疗结束后瘤复发难以鉴别时,MR波谱分析或灌注成像、弥散成像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结合临床信息、既往影像资料以及随诊也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目前提出的针对BM的疗效评价标准多由胶质瘤评价标准演变而来,其中2015年由国际神经肿瘤疗效评估协作组–BM小组(RANO-BM)提出的RANO-BM标准结合靶病灶、非靶病灶的影像学大小改变、有无新病灶、糖皮质激素用量及患者临床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并对可测量病灶、不可测量病灶、MRI检查要求及应用频率、假性进展的判断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是目前最为全面的评价标准。
3.2
随访项目包括:病史、体检、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脑MRI、原发病灶及颅外转移灶影像学检查,神经认知功能、生活质量测评等。频率一般为治疗后每2–3个月随访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就诊。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2023)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癌症》2023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