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中国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介入治疗技术策略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8-18 08:48:10)
标签:
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介入治疗技术策略 |
《中国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介入治疗技术策略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血管内介入治疗已被证实是时间窗内脑部大动脉闭塞的有效治疗方案,但闭塞再通介入治疗的技术策略尚缺乏统一规范。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在急性脑部大动脉闭塞再通介入治疗技术策略的制定中提供参考依据。
一、介入治疗的总体原则
(一)脑血管的影像学评估
术前头颈部CTA/MRA有助于脑部大动脉急性闭塞部位的识别,对于下一步的介入开通治疗起到
指导作用,建议有条件的中心尽量完善术前头颈部CTA/MRA检查。此外,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 CT
评分(ASPECTS),缺血核心/半暗带等影像评估方法也有助于患者的筛选。
(二)术前技术策略的制定
急诊血管内再通技术的选择主要基于对闭塞病变性质的判断,需要术者结合血管闭塞的机制
(如TOAST分型)、闭塞病变的部位、血栓负荷的大小、路径的迂曲程度等作出相应的初始策略。
1. 近心端血栓移位造成的闭塞病变:
2. 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的闭塞病变:
3. 夹层病变导致的闭塞病变:
(三)术中技术策略的调整
术中血管再通技术策略的调整,需要综合分析未能实现首过成功再通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血栓负荷过大、分叉部位血栓、血栓逃逸、夹层等情况。
二、介入治疗的常用技术
(一)血管入路选择
股动脉入路是急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经典入路。当主动脉弓以下,如髂动脉、腹主动脉等部位过度迂曲,就可以采用长鞘将迂曲血管拉直,或者更换为桡动脉、肱动脉、颈动脉等入路。
(二)治疗通路的构建
在治疗通路的构建中,长鞘和中间导管起到重要作用。
(三)血管再通的方法
1. 支架取栓技术:
2. 抽吸取栓技术:
3. 支架取栓联合抽吸取栓:
吸取栓作为初始策略时,需要充分发挥两种技术的长处,协同增加支架的嵌合力及导管的抽吸力。
(四)串联病变的处理
串联病变作为急诊血管内治疗中的难点,一直备受关注。串联病变特指远端血管闭塞同时合并近端血管的重度狭窄(狭窄程度为70%~99%)或闭塞。
串联病变的处理策略主要分为顺向法(先近后远)、逆向法(先远后近)和远近同时3种方法。
三、介入治疗的主要策略
(一)动脉栓塞的处理策略
脑部大动脉闭塞发病机制考虑为栓塞时,推荐初始策略可采用支架取栓技术、抽吸技术或支架取栓+抽吸技术治疗。血栓负荷大时,优先选择抽吸取栓技术或支架取栓+抽吸技术。分叉部位血栓
(如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处及基底动脉尖)的处理,当使用初始策略不能实现再通时,可考虑使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或双支架取栓+抽吸技术等。
(二)血栓逃逸的处理策略
如前循环血栓发生血栓逃逸至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2、M3 段,可采用小口径抽吸
导管远端抽吸,或3 mm以下小规格取栓支架,也可采用支架取栓+抽吸技术(如盲交换微钳夹技术)治疗。
(三)动脉狭窄伴原位血栓的处理策略
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闭塞,发病机制考虑为原位血栓形成时,局部血栓负荷较大者推荐可先行支架取栓,以减轻局部血栓负荷,然后根据前向血流改善情况,必要时可进一步局部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或联合支架置入术;局部无明显血栓者可直接行球囊扩张成形或联合支架置入术。
(四)颅内外血管串联病变的处理策略
串联病变的远端处理策略可参考前述部分。其中前循环串联病变,可采用顺向处理或逆向处理
等不同策略处理病变。对于近端病变残余狭窄可同期支架成形或分期支架置入,选择分期手术者,
建议观察20min以上,如血流仍保持通畅,可分期。后循环串联病变,一般建议采用逆向处理策略处理病变,尤其当累及椎动脉开口部位时。对于近端病变残余狭窄可参考前循环串联病变的近端病变处理策略,行同期或分期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介入治疗技术策略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第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