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一)》(2023)要点
(2023-08-16 15:02:36)
标签:
子宫颈癌筛查 |
《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一) 》(2023)要点
【摘要】 结合我国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病情况,以及全球筛查策略,为实现消除子宫颈癌的目标,我国七个学(协) 会专家共同制定了子宫颈癌筛查指南。本指南推荐高危型 HPV 核酸检测作为子宫颈癌的初筛方法,并采用经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经临床验证可用于初筛的 HPV 核酸检测方法和试剂。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用于不具备HPV 核酸检测条件的地区,当条件成熟后,采用基于 HPV 核酸检测的筛查方法。联合筛查用于医疗卫生资源充足地区、机会性筛查人群以及部分特殊人群女性的子宫颈癌筛查。 25 岁女性为筛查起始年龄,25~ 64岁女性,采用每 5 年一次的 HPV 核酸单独检测/联合筛查;或每 3 年一次细胞学检查。65 岁以上女性,如既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可终止筛查。对不同特殊人群提出相应的筛查方案。
子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2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 官方发布了《加速消除子宫颈癌全球战略》,得到了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94 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承诺。 我国先后发布多个文件,积极推动全国的子宫颈癌防治工作。2023 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十部门印发《加速消除子宫颈癌行动计划( 2023-2030 年)》,要求进一步完善子宫颈癌防治服务体系,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加快我国子宫颈癌的消除进程。 在子宫颈癌防治的二级预防中,开展子宫颈癌 筛查和对筛查异常者进行分流,是重要的管理环节。 我国子宫颈癌筛查率不高,不同地区筛查率差异较大。
1
目前已经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引起子宫颈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病变的主要病因。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包括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即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1);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子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和3级( CIN2,CIN3)。原位腺癌(AIS),也称高级别腺上皮内病变(HG-CGIN)。 HSIL及AIS为子宫颈癌前病变。
1.1
以医院为基础的全国多中心研究显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和子宫颈腺癌中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97.6%和74.5%。
1.2
2
子宫颈癌筛查( 本指南中特指子宫颈癌初筛) 的目标人群是有性生活史的适龄女性,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子宫颈癌。筛查方式包括: (1)有组织的群体筛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适龄女性进行普遍性人群筛查;(2)机会性筛查:对在医疗机构就诊、有性生活的适龄女性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当前我国应用的主要筛查方法如下。
2.1
高危型 HPV 持续感 染是导致子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
推荐意见:
2.2
推荐意见:
推荐不具备高危型 HPV 核酸检测条
件的地区可采用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当条件成熟后,采用基于高危型HPV核酸检测的筛查方法(推荐级别:2A类)。
2.3
推荐意见:
2.4
推荐意见:
2.5
3
3.1
3.1.1
3.1.2
3.1.3
3.2
3.2.1
推荐意见:
3.2.2
推荐意见:
3.2.3
(1) 对于因子宫颈癌前病变切除子宫的女性: 子宫颈 HSIL /AIS 治疗后CIN2及以上复发率为 5%~16%,子宫颈浸润癌的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5倍。
推荐意见:
(2) 对于因良性子宫疾病(非子宫颈癌前病变) 切除子宫的女性因阴道发病率低,若无可疑临床症状或体征,不推荐常规进行筛查。
3.2.4
推荐意见:
3.2.5
总之,本《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一) 》明确了我国子宫颈癌筛查目的,制定了适宜我国国情的子 宫颈癌筛查方法,以及筛查目标人群,包括特殊人群的筛查指导原则。根据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了子宫颈癌筛查的推荐意见和推荐级别,以期对广大临床医生及参与子宫颈癌防治的医务人员提供依据,提高子宫颈癌筛查管理水平。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一)》(2023)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现代妇产科进展》2023年第7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