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4.《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7-25 09:44:44)
标签:

夜间高血压管理

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夜间高血压通常指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中发现的夜间血压升高的一种临床情况。研究显示,中国、日本等亚裔人群夜间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白种人,可能与高盐膳食、盐敏感等有关。夜间高血压危害巨大,且可独立于日间血压预测心血管死亡及总死亡。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夜间高血压由于采用常规诊室血压测量及家庭血压监测难以识别、极易漏诊,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重视,患者暴露在较高心血管风险中。

    当前对于夜间高血压管理尚无指南可遵循,因而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为临床 实践中夜间高血压管理提供参考意见与建议。

 夜间高血压定义与临床流行病学 

按照2018年中国和欧洲高血压指南,夜间平均收缩压120mmHg/或舒张压70mmHg即可定义为夜间高血压,不论其血压节律为杓型或非杓型,以及白天血压如何。单纯夜间高血压是指夜 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20/70mmHg,但白天收缩压/舒张压<135/85mmHg的一种特殊类型,更加隐匿、不易识别。对于已接受降压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如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2070mmHg,但白天收缩压/舒张压<135/85mmHg,可定义为“未控制的夜间高血压”。

夜间高血压的患病情况,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2  夜间高血压的相关因素与病理生理机制

夜间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神经-体液调节因素改变有关,循环容量负荷增加和夜间异常交感神经激活是关键因素。

    与夜间高血压发生密切相关的生理或病理性因素包括:  摄盐量过多或盐敏感性特征显著者 夜间因肾脏加强排钠(压力性利钠效应)需要而出现夜间高血压或非杓型血压,是亚裔人群夜间高血压重要机制之一;存在慢性肾脏或心脏功能受损者循环容量负荷增加,夜间卧位状态下由于静脉回流量增多导致血压升高;合并糖尿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表现为夜间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导致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和夜间高血压;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夜间低氧血症引起交感神经反应性激活,导致血压升高甚至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老年患者合并大动脉弹性减退、动脉硬化或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下降等导致血压自身调节能力减退者常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失常和夜间高血压,部分存在直立性低血压老年患者可伴发夜间卧位高血压;部分继发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肾实质或肾血管性高血压等通常存在水盐容量负荷增加而表现为夜间高血压;睡眠环境温度过高(如夏季)、夜间睡眠时间不足或频繁起夜、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精神心理因素均可引起夜间血压升高。夜间高血压影响因素及机制见图1。

3  夜间高血压的易患人群及临床表型

夜间高血压的患病率存在人口学差异,亚洲和非洲人种、老年人群相对较高。高盐膳食、睡眠障碍或频繁起夜者易发生夜间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或外周动脉疾病及OSAS患者,以及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者,是夜间高血压的易患人群。

3.1  日间-夜间持续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经ABPM提示日间和夜间血压均高于正常水平,即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35/85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20/70mmHg

3.2  单纯夜间高血压 

未使用降压药情况下,ABPM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20/70mmHg,而日间血压未达到高血压标准称为单纯夜间高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合并夜间卧位高血压,多与大动脉僵硬度增加、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4  夜间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 

多项研究显示,夜间血压升高与正常血压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及CKD患者无症状靶器官损害如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心肌肥厚等及心、肾事件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表1,2)。

5  夜间高血压诊断与检测

    24ABPM是夜间血压评估的常规方法,也是夜间高血压临床诊断的标准方法。根据《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与诊室1级(140/90mmHg)和2级(160/100mmHg)高血压诊断阈值相对应的夜间血压参考值分别为120/70130/80mmHg。推荐将ABPM 当天患者记录的睡眠时段定义为夜间时段。若无作息时间记录,也可以短时钟定义的方法,如将2300500作为夜间时段。

6  夜间高血压治疗

6.1  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疾病

6.2  改变生活方式 

普通高血压患者改善生活方式的措施,包括限盐、合理膳食、戒除烟酒嗜好、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改善睡眠、减轻精神压力等,均适用于夜间高血压患者。

6.3  使用长效降压药 

应用长效降压药是控制夜间血压的重要手段。时间治疗学是指根据生物节律在不同时段给药,以期获取最大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甚至改善预后的治疗策略。

6.4  时间治疗学探索 

时间治疗学是指根据生物节律在不同时段给药,以期获取最大疗 效、降低不良反应甚至改善预后的治疗策略。

近期国际高血压学会的共识声明中也建议长效降压药早晨一次服用以实现24h血压控制,不常规推荐夜间服药。

6.5  创新药物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一些创新药物具有较好的降低夜间血压作用。

1)阿利沙坦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是一种新型非肽类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

    2)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是一 类新型降压药,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同时增强利钠肽系统,排钠利尿,促进血管舒张。

3Esaxerenone是新一代非甾体高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MR)拮抗剂。

4)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也有降低白天及夜间血压的作用。

5Aprocitentan(阿普替坦)是双重内皮素受体A/B拮抗剂,新近发表的难治性高血压治疗研究——Aprocitentan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平行组三期研(PRECISION 临床试验报道了Aprocitentan降低血压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6.6  器械与手术治疗

CPAP、去肾神经术(RDN)、颈动脉窦刺激压力反射激活治疗(BAT)、髂动 静脉吻合术等器械与手术治疗均有研究报道能降低24h、白天和夜间血压。

上述问题,多需要通过开展大样本、多中心RCT进一步明确。

7  尚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当前对于夜间高血压,尤其是单纯夜间高血压的管理,还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如夜间高血压的诊断,

8  夜间高血压管理建议

124ABPM夜间平均收缩压≥120mmHg/或舒张压70mmHg,诊断为夜间高血压。

2)推荐初诊及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进行24ABPM,以筛查有无夜间高血压;高盐膳食者、老年人、肥胖、糖尿病、CKDOSAS、睡眠障碍及继发性高血压等夜间高血压易患人群,应重点筛查。

3)经认证的具有夜间血压测量功能的家庭血压监测设备,可以用于夜间高血压日常随访管理。

4)原则上,应将夜间平均血压控制在120/70mmHg以下。

(5)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伴发的临床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糖尿病、CKDOSAS等。

(6)生活方式干预,如低钠富钾膳食、改善睡眠、减重等,有助于夜间血压控制。

(7)推荐长效降压药足量使用或两种及多种药物联合,以控制夜间高血压。

(8)在可及前提下,优先采用具有控制夜间血压优势的降压药。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年底7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7.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