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中国骨肿瘤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7-25 09:05:54)
标签:
骨肿瘤热消融治疗 |
《中国骨肿瘤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23)要点
1 RFA
1.1
在影像引导下将消融电极置入肿瘤中心,通过射频电流(频率为 460~500 kHz)产生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进而灭活肿瘤组织。
1.2
1)良性骨肿瘤:RFA 治疗骨样骨瘤安全性高,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2)脊柱转移瘤:
3)骨盆转移瘤:
4)四肢骨转移瘤:
1.3
1.3.1
1.3.2
1.4
热消融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疼痛评分、综合预后评估,对脊柱稳定性、功能状态、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1.5
热消融治疗采取的麻醉方式主要为局麻监护或全麻。
1.6
1.6.1
1.6.2
1.6.3
2
2.1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频率为300~30 000 MHZ, 波长为1~1 000mm,频率介于高频波与激光之间,电磁场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使水分子发生高速旋转运动,互相摩擦生热,所产生的高温可使局部肿瘤组织蛋白质变性,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肿瘤组织富含血管,含水量高,微波对其加热效应较正常组织更强。
2.2
1)良性骨肿瘤:MWA 治疗骨样骨瘤与RFA治疗骨样骨瘤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同时还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
2)四肢骨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瘤:
3)骨盆肿瘤:
4)脊柱肿瘤:
2.3
1)四肢骨肿瘤:
2)骨盆肿瘤:
3)脊柱肿瘤:
2.4
2.4.1
2.4
2.4.1
2.4.2
3
3.1
3.2
3.3
3.4
3.5
4
术后随访周期推荐为术后 1个月、3个月和 6个月。接受消融治疗的骨肿瘤患者建议应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评估术后肢体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水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系统评价生活质量,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
建议结合病灶影像学改变以及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热消融治疗的疗效评估。可分别在术后 1、7、30天,进行VAS评分。VAS评分降低至少4分、镇痛药物使用频率显著减少或药物级别降低可视为消融治疗有效。术后4周时可利用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生存质量评估。建议于热消融治疗后1个月,进行增强CT、增强MR或局部断层PET/CT检查,观察肿瘤增强信号、肿瘤最大径、骨性边界以及病灶内SUVmax值等方面的改变,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或MDA标准(MDA)进行肿瘤局部控制情况的评价。对于恶性肿瘤,临床可根据其发病部位、肿瘤类型以及术式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测方法,如 X 线、CT、MRI、全身骨扫描等,术后每间隔3个月进行复查;良性肿瘤,可于术后每间隔3~6个月,通过临床问诊进行随访评估,在怀疑复发时行影像学检查。
5
热消融在骨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技术安全可靠,可在骨肿瘤的治疗中推广。同时,消融技术存在热损伤的风险,本共识旨在为骨肿瘤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治疗骨肿瘤的热消融过程中提供参考借鉴。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骨肿瘤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肿瘤临床》2023年第13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