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7-23 18:27:11)
标签:
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 |
《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1
共识1:
2
共识2:
共识3:
(1)肺结节分为pGGN、mGGN(也称为PSN)、实性结节和囊腔型结节(VN);
(2)结节大小和实性成分大小均指最大径; 结节大小为肺窗下测量;实性成分定义为完全遮
盖了支气管血管结构的区域,大小测量采用肺窗 和纵隔窗相结合,以肺窗为主;单位精确至mm,
记录为最接近的整数。
3
3.1
共识4:
3.2
3.3
共识6:
共识 7:
4
4.1
共识8:
4.2
共识9:
4.3
共识10:
(1)持续性肺结节影像学表现为分叶、毛刺、胸膜改变(胸膜牵拉、胸膜皱缩、胸膜附
着、胸膜凹陷)、空泡征和血管征(扭曲/扩张/僵硬)及囊腔型等征象者恶性概率高;
(2)在普通人群中,当叶间裂旁结节表现出肺内淋巴结典型征象时,通常不建议进行CT
随访。
4.4
4.5
5
5.1
共识11:
5.2
共识12:
(1)阴性结果是指未检出肺内非钙化结节,或者检出的非钙化结节<4mm;
(2)对可疑感染者,应在1~3个月内复查常规剂量薄层 HRCT,没有感染风险或排除感染可能者应根据肺结节类型及大小采取不同的随访方案(见表 1);
(3)随访中实性成分增加2mm或者新发结节平均直径≥4mm 定义为变化;
(4)随访中未发生变化的结节恶性可能性较低,建议采取较相同直径大小的初次筛查检出结
节随访周期更长的随访策略(降级策略);
(5)随访中出现新发结节或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加,高度疑似恶性,建议采取较相同直径
大小的初次筛查检出结节随访周期更短的随访策略(升级策略);
(6)随访中增大且直径≥15mm的pGGN,建议间隔 3 个月复查常规剂量薄层 HRCT,亦建议
选择病理活检或者手术切除明确诊断,活检确定非肺癌者则更改随访策略为每年 1 次常规剂量薄
层 HRCT(关于随访持续及终止时间尚无明确定论);
(7)常规剂量增强CT和/或 PET-CT 检查高度疑似恶性者,考虑选择病理活检或手术切除明
确诊断,活检确定非肺癌者则更改随访策略为每年 1 次常规剂量薄层 HRCT(关于随访持续及终止
时间尚无明确定论);恶性可能性较低者建议间隔3个月复查常规剂量薄层HRCT。
6
6.1
共识13:
6.2
共识14:
6.3
6.4
7
共识15:
7.1
7.2
共识16:
SSN(2A 类证据,级推荐);
(2)经支气管肺活检对多个周围型持续性肺结节的诊断有很大潜力和应用前景,并发症发生
率低于TTNA,建议在设备和技术可及的情况下首选(2A 类证据,级推荐)。
8
外科手术是处理疑似早期 NSCLC 肺结节的首选手段。
8.1
共识17:
(1)对直径≥15 mm的持续性pGGN,直径≥8mm 的实性结节或实性成分≥5mm的持续性PSN,高度疑似恶性者;
(2)影像学形态如毛刺、分叶、胸膜改变(胸膜牵拉、胸膜皱缩、胸膜附着、胸膜凹陷)、空泡征、血管征(扭曲/扩张/僵硬)及囊腔型等恶性征象者;
(3)动态随访后稳定或增长(结节最大径或实性成分最大径增长≥2mm)者。
8.2
8.2.1
8.2.2
8.2.3
共识18:
(1)肺小结节术前辅助定位适应证: 直径<10mm 的肺内单发或多发周围型结节:且结节到
脏层胸膜最小距离>15 mm; 影像学表现为SSN; 术者在术前判断术中结节定位困难者;
(2)肺小结节术前辅助定位技术要求: 手术需要完全切除穿刺路径和定位材料;手术在
确保切缘为阴性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因此,穿刺路径选择从脏层胸膜到结节的最
短距离。
8.3
共识19:
(2)只要无解剖学变异和手术禁忌证,在外科技术可行且不违反肿瘤治疗标准和胸部外科手
术原则的前提下,建议采用微创手术(包括胸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2A类证据,级推
荐);
(3)对位于肺外 1/3、直径≤20mm,CTR≤0.25 的 SSN 首选楔形切除(2A 类证据,级推
荐);
(4)对位于肺外1/3 、直径≤20mm, CTR>0.5的SSN首选肺段切除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当出现切缘不足或淋巴结转移时,应进行肺叶切除(1A 类证据,级推荐);
(5)对包括肺 内 2/3、直径≤20 mm、CTR>0.25且≤0.5,或直径介于20~30 mm、CTR≤
0.5的SSN首选肺段切除加肺门和肺内淋巴结清扫,而不强制纵隔淋巴结清扫;当出现切缘不足
或淋巴结转移时,应进行肺叶切除(2A 类证据,级推荐)。
8.4
共识20:
8.5
共识21:
(1)完整切除包括切缘(支气管、血管、肿瘤附近组织)阴性。无论何时,如有切缘阳性和
未切除的转移淋巴结即为不完整切除;
(2)完整切除为R0,镜下发现不完整切除或 淋巴结包膜外浸润为 R1,肉眼可见肿瘤残留为 R2。
9
共识22:
共识23:
10
10.1
共识24:
10.2
共识25:
1次。复查项目包括病史、查体、胸部 CT±增强扫描,以及腹腔、颅脑、骨骼或全身PET-CT检查以除外转移(1A类证据,级推荐);
(2)考虑到 SSN良好的预后,采用较低强度的术后监测随访策略更合适,不建议常规行 PET
CT或头颅MRI检查(2A类证据,级推荐);
(3)建议采用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循环肿瘤 DNA(ctDNA)等可用于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RD)、预测疗效和预警复发等(2B类证据,级推荐)。
10.3
共识 26:
10.4
共识27: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2023年第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情况全文)《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