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4.《3D打印模板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2023-07-23 15:20:30)
标签:

3d打印模板

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

组织间植入治疗

治疗胰腺癌

3D打印模板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摘要]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已用于治疗胰腺癌,但胰腺复杂的解剖结构限制了其发展。3D 打印技术可通过构建高精 度术前模型或术中模板而使放射性粒子植入符合个体化要求,已用于制备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模板,提高了治疗胰腺癌效果。为进一步规范3D打印模板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经国内多位专家讨论后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参考。

 

胰腺癌起病隐匿,确诊时约60%已发生远处转移,可手术切除者仅占15%;2020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恶性肿瘤第14位和第7位。 作为微创技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已用于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但胰腺位置较深,毗邻大血管、胆管和消化道等重要结构,徒手穿刺植入难以实现剂 量学要求,使其应用受限。以模板辅助是提高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精度的常用手段,但常规模板进针角度和路径均属固定,无法根据病灶加以调整。近年来3D打印技术日臻成熟,已可通过构建高精度术 前模型或术中模板而使放射性粒子植入符合个体化要求,现已用于制备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模板,以提高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效果。

 概念和原理

放射性粒子植入又称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指通过影像学引导技术将密封的放射源直接植入肿瘤病灶内,并持续释放射线而杀伤肿瘤细胞。常用放射性粒子包括125I、192r103Pd等;其中,125I粒子半衰期为59.6天,可发射平均能量为35.5keVγ射线,伴随释放能量为27.4keV31.4keV的特征X线。γ射线能有效破坏肿瘤细胞dna、干扰DNA合成,以 杀伤肿瘤细胞。如无特殊说明,下述“放射性粒子”均指“放射性125I粒子”。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方式

2.1  影像学引导经皮穿刺

可用于引导经皮穿刺的影像学技术包括 CT、超声及超声内镜等。

2.2  经皮经肝胆道植入粒子支架或粒子条

经皮经肝胆道植入粒子支架或粒子条指在胆道支架外置粒子携带装置或装载粒子管状物,主要用于胰头癌合并梗阻性黄疸;前者剂量分布较均匀,适用于全层型狭窄,后者剂量欠均匀,适用于偏心型狭窄。

2.3  开腹术中植入 

胰腺癌病灶邻近重要结构,如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脾动脉、胆总管及十二指肠等, 若开腹后发现不能切除肿瘤,多于超声引导下植入放射性粒子。

3  放射性粒子植入原则

3.1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3.2  术前计划

术前以治疗计划系统(TPS)基于标准胰腺CT图制定治疗计划。

4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适应证和禁忌证

4.1  适应证   肿瘤侵犯周围重要结构而无法切除;患者不能耐受全麻或手术切除;系统治疗或其他局部治疗后肿瘤进展;外科手术切除后残余病灶或复发。

4.2  相对禁忌证   合并其他远处转移时,为减轻肿瘤负荷或缓解疼痛,可植入放射性粒子;合并梗阻性黄疸时,可先行经皮穿肝胆道引流或植入胆道支架,待黄疸解除后再植入放射性粒子;肿瘤直径>7cm

4.3  绝对禁忌证   恶病质,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50×10/L; 一般情况差,预期生存期小于3个月;美国东岸癌症临床研究合作组(ECOG)评分≥3分。

5  术前准备

5.1  影像学检查

术前以增强CT进行评估,观察肿瘤大小、位置及其与邻近重要组织和器官的关系。

5.2  实验室检查

5.3  制定治疗计划

CT图像导入TPS,勾画PTV和肿瘤周边危及器官(OAR),以 TPS计算达到处方剂量所需粒子活度和数量;以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估剂量。

5.4  患者准备

患者或受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嘱患者术前18h进流质饮食,术前15h口服缓泻剂(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术前12h禁食,术前2h予以生长抑素3mg。

5.5  制备3D 打印模板 

基于术前增强CTTPS制定穿刺路径,将CT 图像和虚拟穿刺路径输入3D 印工作站用于制备3D 打印模板,模板材质为聚甲基 丙烯酸甲酯或光敏树脂。

6  3D打印模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

6.1  体位、麻醉、消毒和模板复位

6.2  植入粒子

6.3  术中监护

6.4  术后处理

7  并发症及处理

7.1  出血

7.2  胰腺炎和胰瘘

7.3  胃肠道症状

7.4  粒子移位

7.5  其他并发症

8  疗效评估及随访

8.1  术后局部疗效评估

8.2  随访

治疗后半年内每2个月随访1次,半年至2年内每3个月1次,2~5年每半年1次,5年后每年随访1次,包括上腹部增强CT、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肿瘤指标等,记录不良反应及患者生存情况。

9  准入和放射防护

10  影响3D打印技术普及的主要因素

3D打印设备尚未普及,且在多省尚未进入医保目录。随着技术进步、设备模块化及对3D 打印技术重视程度的提升,相信未来3D 打印设备可自三级医院 逐步向基层医院普及。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3D打印模板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3年第7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7.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