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摘要】 心血管病死亡已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各类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心力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心力衰竭较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干细胞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蓬勃开展,获得了许多最新的成果与进展,但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上规范化、规模化开展仍需要相关指导性文件。因此,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组织专家,结合当前最新研究结果,对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进行会议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重点对自体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相关关键技术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科学建议,以期规范和促进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及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中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估算为3.3亿,冠心病约1 139万,心力衰竭约890万,风湿性心脏病约250万,心血管病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十年来,各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新药不断被研发,心力衰竭的内科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手段也有重大进展,但这些方法大多只是缓解症状,不能从病理基础上纠正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治疗亟待新的策略与方法。
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心力衰竭较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入心肌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特定组织分化,加上其独特的旁分泌能力,能够改善心脏功能。
2015年后,针对细胞治疗,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规范,细胞治疗的研究趋于规范。近年来,干细胞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蓬勃开展,获得了许多最新的成果与进展。
一、干细胞的定义与种类
干细胞是存在于机体内的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保持了未定向分化状态,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干细胞可分化成机体的多种功能细胞。
推荐意见1: 现阶段建议首选自体 BMSCs用于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其他种子细胞应用之前应对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充分的临床前评估。
二、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必备条件
(一)医院资质
(二)人员资质
1. 项目负责人资质:
2. 其他人员资质:
(三)细胞准备
推荐意见2: 实施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关资质,干细胞的制备过程应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标准,确保持续稳定地制备符合预定用途和质量要求的干细胞制剂。
三、干细胞移植患者准备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各类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级以上,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脑利钠肽(BNP)≥500ng/L 或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2 000ng/L(不同年龄患者,NTpro BNP诊断急性心力衰竭的阈值不同,使用NTproBNP判断心力衰竭程度需考虑年龄分层)。
2.
禁忌证: (1)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干细胞移植的患者;(2)过敏体质,可能对细胞悬液或造影剂等药品过敏者;(3)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4)合并恶性肿瘤者;(5)患有主动脉夹层者;(6)具有精神障碍,病情不稳定或尚未控制者;(7)滥用药物或酒精者。
推荐意见3: 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的适应证为各类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NYHA 心功能级以上,超声心动图示LVEF≤0.4, BNP≥500ng/L或 NTpro
BNP≥2 000ng/L。
(二)知情同意
在充分尊重患者和(或)近亲属或监护人意愿前提下,患者和(或)近亲属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方能开展进一步治疗。
(三)干细胞移植术前准备
推荐意见4: 干细胞移植受者应在移植前完善血常规、血凝常规、生化全套、心肌酶谱、BNP、肿瘤标志物等血液学检查,获取心脏超声、心电图、冠状动脉CT、心脏磁共振等影像及图形资料,作为细胞治疗前基准资料。
四、干细胞制备及移植
(一)BMSCs制备
1. 全骨髓培养法:
2. 密度梯度离心法:
3. 免疫磁珠分选法:
推荐意见5: 自体骨髓干细胞需经骨髓采集、分离、扩增等步骤获取;骨髓采集时慎用骨髓动员剂;可使用全骨髓培养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分选法扩增培养干细胞;不使用添加动物源生物制品的培养基;建议使用第3代扩增细胞用于治疗,用于治疗的细胞密度不低于1×108个/ml;输注前细胞需进行活性检测、微生物检测;制备完成的细胞悬液在4下保存不超过6h。
(二)BMSCs移植时机
推荐意见6: 适合行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应按不同病种选择不同时机进行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在发病后2~3周进行移植,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一般在病情状况较为稳定时进行移植,心脏瓣膜病患者一般在手术当天进行移植。
(三)BMSCs移植方法
1. 静脉移植:
2. 心外膜心肌多点注射:
3. 心内膜心肌多点注射:
4.
DSA下经冠状动脉移植:
5.
CABG同期经桥血管移植:
6. 心脏术中经冠脉口移植:
推荐意见7: 推荐根据患者病种、移植前状态及是否同期行其他手术或操作而选择合适的移植方法。非开胸手术患者推荐首选冠脉内注射,其次为静脉注射,有设备条件的可尝试行心内膜多点注射;开胸心脏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可选择心外膜心肌多点注射、经冠脉口直接输注及冠脉搭桥术中经桥血管输注。
五、干细胞移植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一)干细胞移植安全性评价
1. 干细胞制剂安全性:
2. 干细胞移植方法安全性:
(二)干细胞移植有效性评价
1.主观指标:
2. 客观指标:
六、术后随访
推荐意见8: 干细胞移植后应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及长期随访。包括各类与生物制剂相关的不良事件,患者的主观心力衰竭症状,以及与基准资料相比较的各类指标变化情况。通过上述指标综合评估干细胞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七、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未来研究方向
(一)临床研究设计
(二)干细胞修复机制研究
(三)干细胞预处理与移植微环境干预
八、总结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分析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安全的,干细胞的低免疫原性也使异体干细胞移植成为可能。然而干细胞疗效的进一步明确,亟需开展规模化、规范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强对干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干细胞的质量控制研究。临床研究需要对患者适应证选择、种子细胞制备、移植细胞剂量、细胞移植方法和移植时机等细胞移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标准化并不断优化,以临床终点事件作为质控标准,评估干细胞移植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最终使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生物治疗手段,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造福于广大心力衰竭患者。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中国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第1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5.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