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5.《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2023-05-25 18:45:54)
标签: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是起源于卵巢、病理组织学与原发于子宫内膜的内膜样癌相似的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1964年由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正式命名。OEC 发病率仅次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GSOC),约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10%,常伴有子宫内膜病变。OEC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及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相关,27%EMs相关性卵巢癌(EAOC)为 OEC,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卵巢癌中约40%OEC;约10%20%OEC同时合并有子宫内膜癌。

1  流行病学特点

OEC占卵巢上皮性癌的10%,发病率有地域差异。多项研究表明,OECEMs有显著的相关性。妊娠次数、绝经年龄、输卵管结扎和绝经期激素替代疗法也与OEC的发生密切相关。

2  前驱病变

 推荐意见:  OEC的发生与EMs有明显的相关性,EMsOEC 的前驱病变。需重视 EMs伴发OEC的可能(推荐级别:1类)。

3  病理学特征

3.1  大体特征

3.2  组织形态学

3.3  免疫组化

推荐意见:  OEC巨检多为囊实性,囊实性成分比例不同。镜下细胞形态多样。WT-1ER/PRp53OEC常用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常见ER/PR+)、大部分WT-1阴性、p53 野生型表达、PAX8阳性、Napsin A阴性、部分 HNF1β+(推荐级别:2A类)。

4  分子生物学特征

推荐意见:  疾病早期所表达的CTNNB1PTENMSI分子改变,有望成为早期诊断OEC的标志物。有条件时推荐进行分子检测和分子分型(推荐级别:2A类)。

5  临床特征

5.1  临床表现

5.1.1  临床症状   早期OEC常无明显症状。疾病进展后,OEC常见临床可表现为盆腔疼痛(52.9%)、胃肠道症状(41.6%)、可触摸肿块(40.3%)、腹胀(39.4%)、阴道流血(19.9%)以及痛经(18.1%)等。多发生于单侧卵巢(79%87%)。

5.1.2  伴发疾病   OEC常与子宫内膜相关疾病同时发现,例如EMs与子宫内膜癌。

5.1.3  实验室检查   80%以上的OEC患者血清CA125升高,血清CA125水平与腹水量有关,合并EMsOEC患者CA125水平低于不合并EMs者。

5.2  影像学特征   超声、CTMRI可协助诊断OEC

推荐意见:  OEC多合并EMs,与EMs症状相似,易早期发现。合并阴道流血的OEC患者,需除外子宫内膜病变。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CTMRI影像学特征用以OEC诊断及鉴别诊断。单侧较大的具有乳头状突起的囊实性结节需警惕OEC的可能性(推荐级别:2A类)。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6.1  诊断   

OEC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鉴于缺乏特异性,术前难以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有明确EMs病史卵巢占位生长迅速,含有乳头,血流丰富,CT伴有强化,警惕EMs恶变为OEC可能。组织病理是诊断OEC的金标准,必要时需行免疫组化进行确诊。

6.2  鉴别诊断   

OEC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6.2.1  HGSOC

6.2.2  低级别浆液性囊腺癌

6.2.3  卵巢转移瘤

6.2.4  颗粒细胞瘤

6.2.5  卵泡膜纤维瘤

6.2.6  卵巢透明细胞癌

6.2.7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

  推荐意见:  病理诊断是确诊OEC的金标准,必要时需要结合免疫组化与其他疾病相鉴别。OEC与子宫内膜癌双原发癌的鉴别诊断标准: (1)两个肿瘤无直接联系。(2)肿瘤主要在卵巢和子宫内膜。(3)卵巢肿瘤限于卵巢中心部分,子宫内膜癌灶小于2cm。(4)无子宫肌层浸润或仅有轻微肌层浸润。(5)无淋巴管和血管浸润。(6)子宫内膜伴不典型增生。(7)卵巢内有子宫内膜异位灶。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诊断标准:(1)卵巢总体形态直径常<5cm。(2)多发于双侧卵巢,呈结节状。(3)子宫肌层常见肿瘤浸润。(4)血管常见肿瘤浸润。(5)输卵管常见肿瘤侵袭(推荐级别:2A类)。

7  治疗

OEC治疗原则参考浆液性卵巢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7.1  FIGO分期

7.1.1  手术

  推荐意见:  疑为期OEC的患者,推荐全面分期手术,指导后续治疗并预判预后。年轻期OEC患者预后较好,有生育意愿和指征者可行 FSS,但需全面评估子宫内膜,FSS术后推荐辅助生殖技术尽快完成生育,生育后推荐行全面分期手术(推荐级别:2A类)。

7.1.2  化疗   全面分期手术后,根据临床-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接受不同的辅助治疗。

  推荐意见:  全面分期手术后的A/BG1/2OEC患者不需辅助化疗,有随访条件的患者可观察。A/BG3级及C期建议术后辅助化疗(推荐级别:2A类)。

7.1.3  内分泌治疗   OEC 患者免疫组化提示 ER+/PR+),CG1OEC患者可考虑激素治疗或接受化疗后激素维持治疗,治疗方案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或他莫昔芬。

推荐意见:  CG1OEC患者可考虑内分泌治疗或化疗后内分泌维持治疗(推荐级别:2B类)。

7.2  FIGO分期

7.2.1  手术

  推荐意见:  ~期OEC患者不建议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Suidan评分<3分者,推荐R0的肿瘤细胞减灭术;Suidan评分≥3分者不推荐直接PDS,肿瘤广泛累及尤其累及上腹部及肠系膜根部无法满意切除或合并心脑血管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合并症、体能状态评分3分及以上者,建议穿刺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后行新辅助化疗(推荐级别:2A类)。

7.2.2  化疗

  推荐意见:  ~期OEC患者,手术后接受6个疗程辅助化疗(紫杉醇+卡铂),NACT可用于晚期OEC患者,化疗反应良好或疾病稳定者34疗程后可行间歇性减瘤术(推荐级别:2A类)。

7.2.3  内分泌治疗

  推荐意见:  ~期 G1OEC 患者术后可考虑内分泌治疗或化疗后内分泌维持治疗(推荐级别:2B类)。

7.2.4  维持治疗  1PARP 抑制剂: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提出,新诊断的具有 BRCA1/2 突变的 OEC 患者,一线铂类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可以使用奥拉帕尼或尼拉帕利作为维持治疗的选择,奥拉帕利每12h口服300mg,持续2年;尼拉帕利每日口服200300mg,持续3年。PARP抑制剂在OEC中的使用仍需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2)抗血管生成药物:OEC患者可在一线化疗中加入贝伐单抗维持治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同类药物也可替代贝伐单抗。

推荐意见:  新诊断的OEC患者在接受手术和铂类药物一线治疗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后,推荐基于生物标志物的PARP 抑制剂维持治疗。也可基于化疗是否联合贝伐单抗,使用单一PARP抑制剂或联合贝伐单抗维持治疗(推荐级别:2B类)。

7.3  复发   

OEC诊断时多为早期,预后较好,复发OEC患者相对少见,目前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治疗策略参考HGSOC

  推荐意见:  复发性OEC患者治疗策略参照HGSOC。铂敏感复发患者若初次化疗超过6个月,经评估孤立病灶可完整切除者可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或无法接受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可选择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再次达到CR/PR患者推荐维持治疗,G1级患者可选择内分泌治疗。铂耐药复发患者可选择非铂化疗及靶向治疗。晚期、复发及转移OEC患者,若为MSI-H/dMMR,或肿瘤突变负荷(TMB≥10突变/Mb,考虑免疫治疗作为后线治疗(推荐级别:2B类)。

8  预后

OEC患者的5年生存率多超过80%

  推荐意见:  OEC患者预后优于其他类型上皮性卵巢癌,是否合并EMs与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推荐级别:2A类)。

9  结语

OEC是仅次于高级别浆液性癌的常见上皮性卵巢癌的肿瘤学类型,发病年龄显著低于HGSOC,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临床上应警惕卵巢内异症囊肿恶变可能,诊治上应注意内膜病变的评估和治疗。全面分期手术后,早期OEC多以观察为主;中、晚期OEC考虑行手术及化疗(化疗方案多为铂类+紫杉醇(TP),内分泌、靶向治疗也可应用于中晚期患者。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3年第4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5.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