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脊髓性肌萎缩症中国三级预防指南》(2023)要点
(2023-05-24 17:16:14)
标签:
脊髓性肌萎缩症三级预防 |
我国目前尚无系统性针对 SMA三级预防的指南。
SMA三级预防总体框架
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严重神经肌肉疾病,是出生缺陷的原因之一。为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出生缺陷干预“三级预防”策略,通过孕前咨询和检查、产前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手段来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 SMA 三级预防,我们讨论并撰写了 SMA 中国三级预防指南:一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进行扩展性携带者筛查(ECS),并进行干预,避免 SMA 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通过产前诊断减少SMA 患者的出生;三级预防通过对新生儿/儿童期筛查,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该指南的发布和实施将为我国 SMA预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一、目标人群
1. 重点人群:
2. 一般人群:未发生SMA临床事件的所有育龄人群。
二、SMA的三级预防策略
我们将SMA的三级预防策略总结为图1。
一级预防
一、概述
SMA一级预防是指对通过婚前/孕前目标人群进行 SMA 相关的科普教育、开展ECS,从而减少和消除SMA缺陷患儿出生风险的系列预防措施。携带者筛查是SMA 一级预防重要手段,可以降低SMA患儿出生的风险。目前,我国还未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SMA携带者的筛查,局部地区的数据提示我国SMA 致病变异的人群携带率为1/50。目前在国内一级预防的意识还非常薄弱,现行的常规婚检(非强制性)和产检中均不包括对SMA等常见遗传疾病的筛查。尤其是SMA患儿的出生给患儿家庭经济上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同时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在我国尽快普及SMA携带者筛查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SMA携带者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表型和是否携带致病性变异,可将人群划分为3类:患者、携带者和正常人。
三、SMA携带者的检测方法
1.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
2. 荧光定量PCR(qPCR):
3. ECS:
4. 微小变异检测:
5.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
四、SMA一级预防流程(图2)和推荐意见
1. 建议携带者筛查面向以下人群进行:
2. 对于筛查出SMA携带者的风险人群,其配偶应该进行相关检测以便了解夫妻生育患儿的风险(2级证据,A级推荐)。
3. 对高危人群提供包括遗传咨询、携带者筛查、产前诊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生育指导的综合方案,均需要在具备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3级证据,A级推荐)。
4. 采用 MLPA、qPCR 等经济的筛查技术,或者覆盖面广的 ECS 技术,全面开展对育龄人群的SMN1致病变异携带者热点筛查(2级证据,B级推荐)。
5. 为每一位备孕或已孕的女性提供 SMA 筛查(3级证据,B级推荐)。
6. 携带者筛查和咨询最好在婚前或怀孕前进行,建议夫妻双方同时筛查(3 级证据,B 级推荐)。
二级预防
一、概述
SMA二级预防主要是指通过筛查孕早中期胎儿SMN1基因进行产前诊断,及早发现SMN1基因致病性变异,并进行干预,是SMA三级预防中的第二道防线。由于SMA病情严重、治疗费用昂贵,且一级预防尚未在全国普及,产前诊断是我国现阶段SMA 主要的预防手段。产前诊断是指在遗传咨询和诊断的基础上,对妊娠早中期高风险和严重危害的胚胎或胎儿进行准确诊断。
二、产前诊断的方法
1. 产前诊断的对象:
2. 产前诊断时机及采集样本类型:
3. 产前诊断技术:
4. 注意事项:
5. 局限性:
三、SMA二级预防的遗传咨询
1. 告知SMA产前诊断的目的和可能的结果(正常个体、携带者或受累胎儿)。
2. 告知获得产前诊断结果,胎儿的取舍由其父母知情选择。
3. 告知产前诊断的方法及原理以及基因检测范围局限性。
4. 告知产前诊断的价格和报告时间,取材的种类和时间。
5. 告知产前诊断的孕妇,产前诊断取材中可能会无法避免母源污染,有需要重新取材的可能。
6. 告知获得SMA产前检测报告后需继续进行遗传咨询。
四、SMA二级预防流程(图3)和推荐意见
1. SMA
产前诊断的对象:
2. SMA产前诊断的时机:
3. SMA产前诊断的检测技术:
三级预防
一、概述
SMA三级预防是指在新生儿至儿童阶段进行SMA 疾病早期的筛查和干预,争取更佳的临床结局。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有多个国家实施了 SMA新生儿筛查项目。
二、SMA的检查方法
1. 血清肌酸激酶检测:
2. 肌电图检测:
3. 基因检测:
三、SMA的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基因诊断:
4. 鉴别诊断:
四、SMA的治疗
1. 常规治疗:
2. 基因治疗:
3.
作用于SMN2基因的基因修饰治疗:
4. 未来潜在治疗方法:
五、SMA三级预防流程(图4)和推荐意见
1. 建议在新生儿期进行SMA筛查,以使SMN1双等位基因致病性变异的新生儿得以早诊早治,避免或减轻不良后果的发生,新生儿 SMA筛查对于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级证据,B级推荐)。
2. 建议父母一方或双方是携带者的新生儿/儿童进行SMA筛查(2级证据,A级推荐)。
3. 有疑似SMA表现的新生儿/患儿(6个月内有严重进行性肌无力、吞咽困难;6 个月以上有运动神经元受累和肌肉萎缩),建议按照规范的诊疗流程对相应的畸形和缺陷加以鉴别和排查(3级证据,A级推荐)。
4. 对基因检测未见SMN1双等位基因致病变异的疑似患者或者症状不典型,建议选择二代测序技术及其他高通量诊断技术鉴别诊断(级证据,B级推荐)。
5. 建议临床诊断或临床疑似SMA的患者均应进行基因检测确诊。检测的目标基因为SMN1和SMN2。其中 SMN1 拷贝数和致病性微小变异的检测结果用于疾病诊断或排除诊断,SMN2拷贝数的检测结果作为患者诊断后的治疗、临床管理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3级证据,A级推荐)。
6. 基因诊断明确的患者,其父母有必要进行SMN1基因检测,以便确定父母SMN1基因型和患者变异基因的来源,进行遗传咨询(3级证据,A级推荐)。
7. 当受检者没有检测出SMN1 纯合缺失或复合杂合变异,但具有明确的SMA临床诊断,则可能存在检测范围外的致病性变异,特别当患者父母为近亲婚配时,应进行SMN1基因全序列分析,以确诊SMN1双等位基因均为致病性微小变异的患者(级证据,B级推荐)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脊髓性肌萎缩症中国三级预防指南》(2023)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第5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