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中国蕈样肉芽肿诊疗及管理专家指南》(2022)要点
(2023-05-24 09:51:19)
标签:
蕈样肉芽肿 |
《中国蕈样肉芽肿诊疗及管理专家指南》(2022)要点
【摘要】
1
MF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约占所有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50%,其早期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中小型T 淋巴细胞亲表皮性浸润。MF 好发于中老年人,诊断时中位年龄为55~60岁,男女比例为 (1.6~2.0) :1。
2
MF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与遗传、环境、感染及免疫功能的改变等因素相关。
3
3.1
经典型MF具有典型的3期表现: 斑片期、斑块期和肿瘤期,但部分患者可由于斑片期十分短暂而在起病初期即表现为斑块。MF临床病程发展缓慢,通常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进展,早期表现为斑片、斑块,晚期可出现肿瘤或红皮病,也可能出现皮肤外受累。
(1) 色素减退型MF。
(2) 色素增加型MF。
(3) 皮肤异色病样MF。
(4) 紫癜样MF。临床表现为紫癜性损害,此类皮损可能为本病的唯一表现,也可能与经典型MF皮损或其他MF变型同时出现。
(5) 大疱型MF。
(6) 红皮病型MF。
3.2
MF患者可出现区域淋巴结肿大,早期通常为反应性淋巴结肿大,随疾病进展可出现淋巴结受累。在体格检查时应常规进行全身浅表淋巴结触诊。
3.3
MF血液受累表现为外周血中出现具有脑回状核的异型淋巴细胞和 (或) 免疫表型异常的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占比及其克隆性与疾病分期相关。
3.4
晚期MF可能出现内脏器官受累,几乎所有脏器均可受到侵犯,其中以肝、脾、肺受累较为多见。
4
4.1
4.1.1
组织病理表现是诊断 MF 的重要依据,对于早期MF,往往需要多点取材、重复活检以明确诊断,为避免药物因素可能造成的干扰,在活检前应暂停局部治疗 2 周以上。建议选取浸润最明显的部位进行皮肤活检,手术活检优于环钻活检。
4.1.2
目前研究认为大多数MF肿瘤细胞来源于α/β亚群的辅助性记忆T细胞,免疫表型为 CD3+、CD4+、CD5+、CD8-、CD45RO+、βF1+、TIA-1-、TCRγ-,少数病例表现为细胞毒性T 细胞表型 (TCRγ-、CD3+、CD4-、CD5+、CD8+、TIA-1+或 TCRγ+、CD3+、CD4-、CD5+、CD8+、TIA-1+),极少数病例为 CD4+ /CD8+或CD4- /CD8-表型。
4.1.3
T细胞受体 (TCR) 基因重排检测可作为MF的辅助诊断依据。
4.2
4.2.1
4.2.2.
4.2.3
4.2.4
4.3
4.3.1
4.3.2
4.3.3
5
5.1
MF 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斑片期和部分斑块期 MF,由于临床表现与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相似且组织病理学表现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
5.2
5.2.1
5.2.2
5.2.3
6
6.1
在体格检查时应明确皮损类型及不同类型皮损所占体表面积的比例 [手掌+手指的面积≈1%体表面积 (BSA)]。推荐使用改良的严重程度加权评估工具 (mSWAT,表2) 对患者全身皮损情况进行评估。
6.2
MF的分期采用TNMB系统,该系统包括对皮肤(T)、淋巴结 (N)、内脏(M)和血液 (B)受累的评估 (表3~ 4)。
7
7.1
7.1.1
7.1.2
7.1.3
7.2
7.2.1
7.2.2
7.2.3
7.3
MF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临床分期和全身情况而定,根据2022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 指南及中国临床实践,推荐的治疗方案见图 1。
7.3.1
7.3.2
7.4
7.4.1
7.4.2
7.5
ISCL、美国皮肤淋巴瘤协会以及 EORTC淋巴瘤小组共同提出了针对 MF的疗效判断标准。分别定义了皮肤、淋巴结、内脏和血液的治疗反应,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和复发。根据各项评估结果可对患者的总体反应进行评价 (表9)。
7.5.1
7.5.2
7.5.3
7.5.4
8
MF的预后与TNMB分期密切相关,A期患者其预后极好,总体长期期望寿命与年龄、性别和种族相匹配的对照人群相近,B或A期中位生存期超过11年。
9
9.1
9.2
9.3
9.4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蕈样肉芽肿诊疗及管理专家指南》(2022)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罕见病研究》2023年第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