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摘要: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 全球每年约发生2000万例 HEV 感染,其中约有330万例戊型肝炎,7万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 过去10年我们对戊型肝炎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仍有大部分 HEV 感染者,尤其是重症及慢性戊型肝炎患者被漏或误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并基于医疗机构是目前我国诊断和治疗HEV的主要场所这一事实,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制订了共识,希望促进医疗机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的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有效筛查和诊断HEV感染人群;帮助戊型肝炎患者及时会诊和转诊,优化患者随访及复诊管理流程,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
同时加强非感染、非肝病专科医师对戊型肝炎的认知,以便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及时发现HEV感染者。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HEV是一种非包膜、正股、单链RNA病毒,直径为2732nm。基因1型和2型HEV仅感染人类,主要分布在环境与水源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我国属于戊型肝炎高发国家,近年来戊型肝炎已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发病人数已超过甲型肝炎。
HEV感染通常为无症状感染或自限性病毒性肝炎,病死率较低,急性戊型肝炎通常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相似,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
伴有乏力、恶心、呕吐和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
常见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见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大多数患者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其中,0.5%~4%的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为急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死率较高,在孕妇、老年人和有基础肝病患者群中尤其明显。孕晚期孕妇中戊型肝炎病死率可达15%~25%。在肝移植的患者中,由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急性HEV感染易发展成慢性感染,之后发展成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目前,由于部分地区HEV感染筛查范围有限、检测方法敏感度低,加之非感染、非肝病专科临床医师对戊型肝炎认识不足,检测普及率不高,国内戊型肝炎的实际负担可能被严重低估。
临床上常忽略特殊人群中的HEV感染,最终导致戊型肝炎慢性化、肝衰竭等严重后果
1
目的
2
使用范围
3
组织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责
4
HEV感染建议筛查人群
戊型肝炎感染建议筛查人群分为易感人群及高危人群。易感人群主要为:畜牧和海产品养殖加工人员、经常外出就餐者、援外人员、戊型肝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及聚集性人群。高危人群主要为:老年人、有基础肝病者及育龄期妇女。因此,医疗机构内的HEV感染筛查建议囊括医院就诊的所有患者,包含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有基础肝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脂肪肝及肝硬化等患者)、育龄期妇女(备孕女性)、老年人感染HEV后易重症化,应重点筛查。具体如下:(1)所有具有急性肝炎症状人群;(2)不明原因慢性肝炎人群;(3)持续转氨酶异常的免疫抑制人群;(4)出现不明原因神经系统症状人群,如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等,不明原因的血液病、肾病、免疫性疾病及胰腺炎等人群;(5)需鉴别诊断人群(甲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6)输血后出现转氨酶异常人群等。
5 HEV感染检测相关方法
HEV感染相关检测由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组成。血清学检测包括抗-HEVIgM和抗- HEVIgG检测,核酸检测为HEV
RNA检测。对于有基础肝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脂肪肝及肝硬化等患者)、育龄期妇女(备孕女性)、老年人,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等免疫抑制人群院内核酸检测样本类型建议为粪便样本,其他常规人群院内核酸检测样本类型建议为血液样品。
6 戊型肝炎的诊断
6.1 急性感染
根据《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 (1)血清抗-HEVIgM阳性, 和/或抗-
HEVIgG滴度相较于正常值增加4倍以上, 和/或可检测到HEV
RNA;(2)出现急性肝炎临床表现,肝酶升高和/或黄疸和/或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 瘙痒和恶心。
6.2 慢性感染
部分HEV感染患者体内病毒血症至少持续3~6个月,总体病程超过6个月。
6.3 既往感染
患者血清抗-HEVIgG阳性被认为是HEV既往感染。
7 戊型肝炎院内会诊和转诊流程
若抗- HEV结果阴性可基本排除HEV感染。如果患者出现抗-HEVIgM阳性,应及时信息反馈给就诊临床科室,建议患者进行HEV
RNA检测并前往肝病及感染相关科室会诊,适时转诊(图1)。
8 戊型肝炎的治疗流程
8.1 普通戊型肝炎人群治疗
急性HEV感染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患者大多可完全恢复。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清淡饮食,辅以保肝、降转氨酶、退黄疸药物使用,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
8.2 急性重症戊型肝炎人群治疗
部分急性HEV感染患者会出现急性肝衰竭或慢加急性肝衰竭。
除重症监护支持外,需积极提供内科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李氏人工肝支持治疗及微生态调节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使用利巴韦林治疗获益。使用皮质类固醇在少数病例中可减缓肝衰竭进展,但需慎重使用。急性重症HEV感染孕妇可能需要考虑终止妊娠并接受肝移植。李氏人工肝支持治疗是治疗肝衰竭确切有效的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参照《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指征、标准及技术指南》。戊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增加,微生态制剂可改善患者预后。
8.3 慢性戊型肝炎人群治疗
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是一线治疗方案,可使1/3慢性戊型肝炎患者HEV自发清除。但是大多数患者难以停用免疫抑制剂,
该方法使用受限。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均可用于慢性HEV的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已成功治疗少数肝移植患者。利巴韦林可治疗慢性HEV感染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持续病毒应答率可达78%,会出现贫血、干咳和皮肤反应等不良反应。
伴有肾功能损伤或贫血相关疾病患者应谨慎使用利巴韦林。同时,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及两者联用可治疗非移植免疫抑制患者。
9 随访及复诊管理
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液学、生化指标和HEVRNA,评估患者的肝外表现和不良反应。应在基线、 治疗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2周分别评估肝、 肾功能,抗-
HEV水平等。对未治疗或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综合分析原因,并在合适时机采取或调整恰当的治疗方案
10 戊型肝炎的院内科普教育
定期开展戊型肝炎院内科普教育,其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分享科普短文、科普视频,分发科普手册,进行科普宣讲等。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编写〕
(本专家共识刊登于《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年第4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4.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