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4-20 11:28:11)
标签:
老年人肌少症防控 |
【摘要】
二、流行病学
近年来,中国人群肌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为5.7%~23.9%,不同地区、不同性别老年人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患病率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且随增龄患病率显著增加,社区人群患病率低于医院、养老院,农村显著高于城镇。
三、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较多。首先与增龄密切相关,随增龄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激素水平改变,均可导致运动能力下降、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丢失。其次,长期卧床、久坐、长期酗酒吸烟、膳食摄入能量、蛋白质及维生素不足、原有的慢性疾病、手术、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多器官衰竭、某些药物治疗等因素均可导致肌少症的发生。其中,原发性肌少症只与年龄相关,继发性肌少症多与运动、营养、疾病相关。
进行性α运动神经元及运动单位减少,去神经支配肌纤维和健存运动神经元联系,导致一个α运动神经元支配更多肌纤维;骨骼肌蛋白合成和(或)代谢失衡,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泛素-蛋白酶水解系统异常所致;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骨骼肌细胞内一系列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从而引起骨骼肌萎缩和减少;骨骼肌细胞凋亡增加和卫星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下降、炎性细胞因子增加等。
四、常用评估方法
(一)筛查病例
(二)肌肉质量评估
推荐1: 双能 X线吸收法是测量肌肉质量的金标准,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相对简单便捷,更适用于社区和医院广泛筛查和诊断。
(三)肌肉力量评估
推荐2: 用握力计测定上肢握力是评估肌肉力量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四)躯体功能评估
推荐3: 使用6m步速测量作为躯体功能最常用的评估方法。
五、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肌少症需结合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及躯体功能状况三者情况,其中肌肉质量下降是核心元素,考虑基层医疗机构测量肌肉质量有困难,建议应用BIA测量ASM,综合医院可以通过DXA进行测量。具体诊断标准流程见图1。
小腿围<34cm、女性<34cm 或 SARC-F量表≥4分 或 SARC-CalF量表≥11分
肌肉力量(握力测试)
肌肉力量:握力(男≥28kg、女≥18kg) / 躯体功能6m步速≥1.0m/s)→排除肌少症
肌肉力量:握力(男<</span>28kg、女<18kg)或/和 躯体功能6m步速<1.0m/s
↓
肌肉质量
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 + 躯体功能下降→严重肌少症
六、干预治疗
(一)运动干预
1. 热身: 进行主体运动训练之前应进行3~5min热身运动,一般选择慢走和关节活动,以调整身体机能和状态,从而增加运动的效能,减低运动中肌肉、韧带、关节因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2. 抗阻运动: 抗阻运动是运动干预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以渐进式增加运动强度为特点,使肌肉产生的力量能够移动或抵抗所施加的阻力。
3.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肺功能、运动耐力,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加强对抗阻训练的适应,从而形成运动的良性循环。
4. 平衡训练: 可帮助肌少症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保持身体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
5. 休息与放松:
6. 不良事件及处理:
推荐4: 对所有在基层医院或综合医院确诊为肌少症且无运动训练禁忌证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ASMI、肌肉力量和步行速度。
推荐5: 推荐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平衡训练及祖国传统体育项目等训练方式有机结合,运动干预应当联合营养干预。
推荐6: 首次运动训练前应详细询问病史,根据具体情况完善相应的辅助检查,做好病情评估,并记录在患者个人档案中。首次开始运动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运动干预的获益、风险、禁忌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每次运动训练开始前应测量各项生命体征,使用 Borg量表对患者运动前呼吸和疲劳情况进行评分,并记录在运动训练日记卡中。
推荐7: 运动过程中监测并记录血压、心率、SpO2 以及疲劳情况。
推荐8: 运动后应询问患者的主观疲劳程度,通过 Borg量表评估患者的呼吸及疲劳水平,记录血压、心率及SpO2,根据各项参数及有无不良反应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
(二)特殊人群的运动干预方案
1. 心肺功能障碍人群: 心肺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前应由专业的运动训练医生进行运动应急试以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从而选择合适的运动器械,制定可耐受的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持续时间。
2. 肥胖人群: 建议增加训练的频率、时间、强度,运动时间增加至 45~60min/d、5~7次/周。
3. 平衡障碍人群: 建议增加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太极拳等,可有效改善老年人群的平衡控制能力。
(三)营养支持
推荐老年人增加含有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摄入,如瘦肉和其他富含亮氨酸的食物(如黄豆、花生等)肌少症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2~1.5g·kg-1·d-1,其中动物蛋白等优质蛋白质比例需达到50%以上;而对于合并严重营养不良的肌少症患者每日蛋白质则需要补充到1.5g·kg-1·d-1 以上。
推荐9: 推荐老年肌少症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并给予积极的营养补充,尤其是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对存在营养不良的肌少症患者口服营养补充有助于改善肌少症患者的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
推荐10: 老年肌少症患者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为1.2~1.5g·kg-1·d-1,优质蛋白质比例最好能达到50%,并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
推荐11: 老年肌少症患者中不推荐常规补充维生素 D,结合患者血清25(OH)D 的浓度指导维生素 D 的补充更有意义,当血清 25(OH)D<50nmol/L时可予以补充。
推荐12: 推荐营养补充与运动干预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四)药物治疗
迄今为止药物治疗肌少症的证据不足,尚无推荐的肌少症一线临床用药。
(五)祖国医学
1.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1)太极拳:
2. 中医中药: 目前对于肌少症的中医治疗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值得进一步尝试和探讨。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