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早期筛查临床路径专家建议(2023版)》要点
(2023-04-17 10:40:05)
标签:
成人慢性肾脏病其并发症早期筛查 |
《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早期筛查临床路径专家建议(2023版)》要点
摘要:
CKD筛查相对于肿瘤早期筛查起步相对较晚。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规范化CKD的早期筛查路径。为改善我国CKD面临的困境,CKD的早期筛查亟需在国内推广,以提高基层医生对CKD的早期识别能力。
1
CKD筛查旨在让初诊或基层医生早期识别CKD高危人群,早期发现潜在CKD患者以及CKD并发症,早诊早治,降低发生率,延缓疾病进展。
2
2.1
以普通或自然人群为对象,多由国家或地区相关部门牵头实施,督促符合筛查条件的全体人群在规定的、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根据标准化设计的方案进行筛查。其覆盖所有符合筛查条件的人群,流程实施严格规范,资源耗费较高,在疾病普查、早期癌筛查中应用。
2.2
由政府或卫生机构发起,在患者因其他原因就诊或咨询时,对无症状者,不经临床评估,提供筛查测试,以早期发现疾病或相关并发症。
2.3 个体化筛查 又名病例发现。
由临床医生发起评估,伺机向高危个体提供一项简短、恰当的初筛方法,包括问诊、查体及检查等,以早期发现疾病及相关并发症。其筛查手段选择灵活,无需额外资源支持,可能会忽略不常见或未知的疾病危险因素。个体化筛查已被国外指南推荐用于痴呆的筛查。
本建议将CKD的个体化筛查定义为以体检或就诊的个体为对象,依托乡镇或社区卫生院、体检中心、医院实施,由初诊临床医生发起评估,针对CKD高危个体选择筛查方法,以早期发现CKD和其相关并发症。
3
成人CKD早期筛查的目标人群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我国CKD发生的高危人群。CKD新发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年龄≥65岁);来自社会经济落后或卫生医疗条件差的地区;肾脏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肥胖;先兆子痫;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肾脏的药物;长期吸烟者;长期暴露于特定的化学物品或环境中(高危职业或环境暴露);泌尿系统结石或梗阻性肾病;急性肾损伤病史;容易继发CKD的系统性或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肿瘤等);容易继发CKD的慢性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低出生体重;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如孤立肾或尿路畸形);可能继发CKD的地区性疾病(如血吸虫、疟疾)。
4
CKD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评估CKD发生的概率。
5
5.1
5.1.1
5.1.2
5.2
血清肌酐和(或)血清胱抑素C检测。
5.3
对于经济相对发达、具备超声检查条件的初级医疗机构,泌尿系超声检查可作为CKD筛查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发现肾脏结构异常。
5.4
6
对于体检或就诊的个体,一旦发现伴有CKD发生的高危因素应立即启动相应筛查。
7
7.1
7.2
7.2.1
7.2.2
7.2.3
7.2.4
8
经确诊的CKD患者应进一步进行相关并发症的筛查和评估。CKD并发症多样,本建议中主要关注相对隐匿且高发的CKD早期并发症,包括高血压、贫血和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
8.1
CKD高血压的早筛临床路径见图 2。
8.1.1
8.1.2
8.1.3
8.1.4
8.2
8.2.1
8.2.2
(1)病史及查体:
(2)辅助检查:
8.2.3
8.2.4
(1)除肾性贫血外,应排查是否合并引起贫血的其他病因:
(2)评估是否加重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8.3
8.3.1
8.3.2
(1)病史及查体:
(2)血生化指标:
(3)血管钙化:
8.3.3
(1)实验室指标:
(2)骨病:
(3)血管钙化:
8.3.4
9
CKD早筛的有效开展,涉及筛查机构、人员构成及承上启下的组织管理。CKD及并发症的早期筛查需要下沉乡村、社区,主要是基层及非肾病专科医疗人员,如心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等;筛查确诊后的管理评估也涉及多学科合作,如营养科、护理人员、甲状旁腺外科等。
10
CKD早期筛查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为确保利用有限资源高效地开展CKD的早期筛查,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我国不同民族间CKD 发生及进展风险,是否与遗传、经济或卫生条件相关有待研究。(2)对于CKD 筛查起始时机是否需要界定年龄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儿童肾病涉及遗传或先天因素,老年患者肾脏生理功能衰老,预期寿命相对较短,建议针对儿童或老年CKD患者制定个体化筛查路径及诊断标准。(3)不同筛查模式有待随机对照试验或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获益与风险,以及经济学评价。(4)人工智能联合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在我国基层CKD 早筛中的作用。(5)前瞻性研究建立中国CKD的风险预测模型,危险分层系统及筛查策略。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早期筛查临床路径专家建议(2023版)》编写〕
(本专家建议刊登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3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