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生元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3-03 15:42:42)
标签:
后生元研究及应用 |
《后生元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专家共识》(2023)要点
人体的健康状况不仅取决于自身的遗传因素还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的作用密切相关。正常微生物群是人体生理性组成部分。人体携带与其自身细胞相当(11)的微生物细胞,这些细胞参与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如消化、吸收、代谢、免疫、酶活性以及内分泌等,在微生态平衡时,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理保健作用。人体对外与大环境,对内与小环境都需要平衡。益生菌作为活的微生物,当给予足够数量时可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随着对益生菌与人和动物相互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对人和动物生理意义的不断揭示,使益生菌在治疗医学领域的应用面不断扩大。总的说来,益生菌制剂的开发应用主要是利用益生菌能够促进宿主定植抗力的提高、对与宿主健康相关的代谢活力产生影响及对宿主免疫应答的刺激作用三个方面来进行。益生菌的功能作用包括:减少肠道致癌物和恶性肿瘤诱变物质的产生、抗肿瘤作用、降低胆固醇、缓解便秘、刺激机体的免疫活性、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力、促进肠蠕动、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防治肠道感染性疾病等。另一方面,益生菌在应用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易失活、感染风险及菌株耐药基因转移等问题。已有的研究揭示,宿主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原理是通过肠道菌群分泌、降解的各种代谢物的介导,与宿主肠道黏膜中的各种受体结合,驱使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或恢复。这些代谢产物被称为后生元(postbiotic),应用后生元纠正肠道菌群紊乱,是微生态疗法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1 后生元的定义
国际益生菌与益生元协会(ISAPP) 在 2021年5月发布了后生元共识声明。后生元也被称之为“后生素(英文同 postbiotic)”,或代谢产物、生物源素(biogenics),或去细胞上清液,是指由活菌代谢活动分泌(代谢产物)或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的可溶性因子,能够对宿主产生有益影响。这些可溶性因子包括短链脂肪酸(SCFAs)、多肽类、脂磷壁酸、多糖糖肽复合物、内源性和外源性多糖、细菌外膜蛋白、酶类、维生素、胆汁酸、缩醛磷脂、异硫氰酸酯及长链脂肪酸等。
2 后生元的来源菌株
后生元的来源菌株一般包括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其他经安全评价后的益生菌菌株,这些菌株主要来源于人体肠道或发酵食品, 包括细菌和真菌,细菌主要有: (1)乳杆菌属,包括德氏乳杆菌、短乳杆菌、纤维素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干酪乳酪杆菌、发酵粘液乳杆菌、植物乳植杆菌、罗特乳杆菌、约氏乳杆菌、格氏乳杆菌、类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酪杆菌、食淀粉乳杆菌和卷曲乳杆菌等;(2)双歧杆菌属,其常用种类有青春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短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等;(3)肠球菌属,其代表种类有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4)链球菌属,作为益生菌开发所采用的菌种有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乳酸链球菌、中间链球菌、乳脂链球菌和二丁酮链球菌;(5)芽胞杆菌属,目前广泛采用的菌种有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短小芽胞杆菌、凝结芽胞杆菌、缓慢芽胞杆菌和坚强芽胞杆菌等;(6)梭菌属被广泛应用的菌株是丁酸梭菌。此外还有明串珠菌属的肠膜明串珠菌,片球菌属的乳酸片球菌、啤酒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乳球菌属细菌产生的细菌素如 Nisin、Lactococcin 和 Bacteriocin 等,其作为生物防腐剂,有巨大的市场应用价值。
3 发酵中药、果蔬发酵饮料和酵素也是后生元
这三类后生元的来源菌株均来源于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其他经安全评价后的益生菌菌株,主要来源于人体肠道或发酵食品。
4 后生元的健康作用机制
4.1 后生元的抗炎、抑菌及免疫调节作用
4.2 后生元的抗氧化功能
4.3 后生元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4.4 降血压、降血脂和减肥作用
4.5 防治过敏性疾病
5 后生元的制备及表征技术
后生元的制备可通过细胞灭活、裂解技术获得,如热处理、酶解处理、紫外线、高压、溶剂萃取、超声处理,其表征技术可进一步采用离心、柱纯化、冷冻干燥等提取纯化工艺进行生产。
6 后生元的质量及作用评价
6.1 后生元产品质量评价技术
6.2 后生元的安全性及其健康作用评价
7 后生元的应用
7.1 后生元应用于食品行业
后生元除了对消费者有健康益处还在食品生物防腐、食品包装和生物膜控制方面有应用潜力。
7.2 后生元应用于医学领域
目前,利用不同益生菌发酵不同底物获得的后生元产品,具有潜在的药物应用价值。后生元产品可以是预防和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新策略。后生元可用于改善肠炎,缓解便秘,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等, 也可用于缓解过敏和压力等,其机制主要包括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重塑肠道微生态平衡、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影响机体代谢和信号传导等。今后,后生元的安全性和健康作用仍需通过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评估。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后生元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年第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