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摘要】 本共识经该领域内的中国专家反复讨论而成稿,在前一版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治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更新。内容包括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脑脊液、周围神经影像、腓肠神经病理和抗体检测,以及诊断标准和治疗要点。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病情进展达8周以上,可有缓解复发过程;电生理表现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运动神经传导阻滞、异常波形离散以及F波异常等脱髓鞘改变,大部分患者免疫治疗有效。CIDP患病率(0.67~10.30)/10万,年发病率(0.15~10.60)/10万。各个年龄均可发病,高峰期在40~60岁,也有儿童甚至新生儿发病的报道,男性略多于女性。
一、临床表现
(一)病程特点
通常表现为隐袭起病,症状进展至少达8周以上,可有复发缓解过程。
(二)症状和体征
主要表现为符合周围神经分布的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脑神经受累较少,极少累及自主神经或呼吸功能。按照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布特点和受累纤维种类,将CIDP分为经典型和变异型。
1.
经典型CIDP: 最常见,表现为对称性上下肢近端和远端无力,并伴有肢体远端不同程度感觉异常,下肢重于上肢。所有肢体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
2.
变异型CIDP: 共包括5种。 (1)远端型CIDP:表现为肢体远端为主的运动感觉型周围神经病,下肢重于上肢,肢体近端肌力通常正常或仅有轻微受累,所有肢体的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2)多灶型CIDP:符合多发单神经病特点,感觉异常和无力分布不对称,通常上肢为主,至少有2个肢体受累,部分患者可有脑神经受累,不受累肢体腱反射正常。(3)局灶型CIDP:感觉和运动受累局限于单个肢体,症状类似于臂丛或腰骶神经丛神经病,不受累肢体腱反射正常。(4)纯运动型CIDP:符合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分布,只有运动受累的表现,下肢受累重于上肢,无感觉异常,所有肢体的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5)纯感觉型CIDP:符合多发性感觉性周围神经病,下肢重于上肢,仅有感觉受累的症状和体征,所有肢体的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
(三)注意事项
1.
CIDP的病程是指自起病至达到病情最严重的时间,不等同于发病至就诊的时间。
2. 部分急性发病的CIDP患者可类似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但超过8周病情仍进展。
3. 随着病情进展,部分CIDP变异型可能发展为经典型CIDP。
推荐意见: CIDP病程慢性进展8周以上,可有复发缓解过程;CIDP临床表现以多发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最为常见,同时应注意其变异型表现。
二、神经电生理
(一)周围神经传导测定
(二)CIDP脱髓鞘病变的判断
1. 运动神经传导测定:
2. 感觉神经传导测定:
3. 针电极肌电图:
(三)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 诊断CIDP时应至少有2根神经存在脱髓鞘的证据。如果只检测到1根神经脱髓鞘的证据,应继续寻找其他支持CIDP诊断的依据。
三、脑脊液
(一)CIDP脑脊液的表现
(二)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可作为诊断 CIDP
的支持依据之一,但并非特异。脑脊液蛋白在正常范围不能作为除外CIDP的条件。
四、周围神经影像学
(一)CIDP影像学表现
1. 周围神经超声:
2. 磁共振:
(二)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 周围神经超声或磁共振证实存在周围神经增粗,可作为支持CIDP诊断的条件之一。周围神经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所提供的形态学信息并无特异性,可作为电生理检测的补充。
五、腓肠神经病理学检查
(一)腓肠神经病理表现
(二)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 腓肠神经活检并非诊断CIDP所必需。在CIDP诊断依据不足时,如果腓肠神经活检发现符合CIDP的表现,可作为支持CIDP诊断的依据之一。
六、其他辅助检查
(一)常规检测项目
(二)个体化检测项目
CIDP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用于确定诊断。可根据患者临床特点,选择不同的项目用以鉴别其他疾病,并为免疫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1. 单克隆球蛋白(M蛋白):
2. 抗朗飞结和结旁抗体:
3. 其他实验室指标:
(三)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 对CIDP表现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类型,建议常规进行血和尿免疫固定电泳、游离轻链测定。对部分不典型的CIDP患者建议检测抗郎飞结和结旁抗体。根据患者临床表型个体化选择不同的化验检查协助鉴别诊断。
七、诊断标准
(一)CIDP的诊断标准(包括4个部分;表1)
1.
临床标准: (1)符合经典型CIDP或变异型CIDP的临床表现;(2)自发病至达到高峰的时间至少8周以上,病情慢性进展或缓解复发。
2.
电生理标准: (1)经典型、远端型、多灶型和局灶型CIDP:至少2根运动神经存在脱髓鞘病变,至少2根感觉神经传导异常;(2)纯运动型CIDP:至少2根运动神经存在脱髓鞘病变,感觉神经传导正常;(3)纯感觉型CIDP:至少2根感觉神经传导存在脱髓鞘病变,运动神经传导正常。
3.
支持证据: 如果电生理仅在1根神经检测到脱髓鞘表现,则还需要寻找支持性证据,包括: (1)免疫治疗有效;(2)脑脊液存在蛋白细胞分离现象;(3)周围神经超声或磁共振证实肢体神经或神经丛至少有2个部位存在横截面积增大;(4)腓肠神经病理符合CIDP特点。
4.
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类似周围神经病。
(二)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 CIDP的诊断需要:符合经典型或变异型CIDP表现,且病程进展8周以上;电生理证实至少2 根神经存在脱髓鞘病变;当电生理只检测到1根神经脱髓鞘病变时,要求免疫治疗、脑脊液检查、周围神经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中,至少有2项符合CIDP;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髓鞘病变相关周围神经病。
八、鉴别诊断
1. 自身免疫性郎飞结病:
2.
M蛋白血症相关周围神经病:
3. 遗传性周围神经病:
4. 其他:
推荐意见: 当电生理证实为髓鞘病变相关周围神经病后,有多种疾病需要与CIDP进行鉴别。CIDP不同临床表型的鉴别诊断谱不同,鉴别诊断时应个体化。
九、治疗
(一)免疫治疗
1.
一线治疗: 约80%的患者对一线治疗有效。 (1)糖皮质激素:口服方案最常用,泼尼松1mg·kg-1·d-1或每日60mg 开始,维持4周,之后缓慢逐渐减量,根据临床好转情况,每2~4周减5~10mg。治疗效果的判断通常需1~3个月。如果治疗有效,可在6个月左右减量至每日20mg 或以下维持;病情稳定者,早期每半年或1年评估是否可进一步减量或停药,长期维持者可1~2年评估1次。病情较重者 ,可选择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500~1
000mg/d 静脉滴注,连续3~5d之后改为口服维持。(2)IVIG:400mg·kg-1·d-1,静脉滴注,连续
5d。疗效通常可维持3~4周,之后需要定期维持。价格昂贵是影响其长期使用的主要因素。(3)血浆置换:每次血浆交换量为30~50ml/kg,1~2周内进行3~5次。根据情况可间隔1~2个月定期使用。不良反应为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能造成血压变化、心律失常以及败血症等。禁忌证包括严重感染、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凝血系统疾病等。
2.
二线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硫唑嘌呤2~3mg·kg-1·d-1、吗替麦考酚酯2~3g/d、环孢素A
3~6mg·kg-1·d-1,服用方法均是每日分2~3次口服。当这3种药物使用3~6个月仍无效时,可考虑更改为环磷酰胺(200~400mg静脉注射、每周1~2
次,或2~3mg·kg-1·d-1,分1~2次口服)或利妥昔单抗(根据患者体重个体化给药)。
(二)其他治疗
1. 对症治疗:
2. 神经营养:
3. 功能锻炼及物理治疗:
(三)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 糖皮质激素、IVIG和血浆置换均为CIDP的一线治疗用药,血浆置换主要用于病情较重或前二者效果不佳的患者。对于一线治疗药物无效、药物依赖、不能耐受不良反应或存在禁忌证者,可考虑加用或改用二线药物,推荐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或环孢素A,如果仍无效,可考虑更换为环磷酰胺或利妥昔单抗。建议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既往病史、经济条件等,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重视对症和康复等多学科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十、预后
CIDP是神经系统可治性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经合理用药可获得良好功能改善,经一定时间的维持治疗,停药后可无复发;部分患者病程迁延,需要长期用药维持;少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差,或开始有效,而病程后期对治疗反应变差,而导致严重残疾。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第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2.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