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7.《冠状动脉CTO病变PCI前向开通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2-07 09:41:55)
标签:

冠状动脉cto病变

pci前向开通技术

《冠状动脉CTO病变PCI前向开通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有前向和逆向两种技术。过去20年中,随着专用器械的创新应用,CTOPCI技术在国际上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在我国虽起步稍晚,但近 10年来进步较快,尤其是前向技术在借鉴中亦有创新,如在微导管辅助平行导丝技术、前向夹层重入真腔(ADR)和主动真腔寻径(ATS)技术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中国经验。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及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该共识,并绘制中国CTOPCI前向技术的路径图供参考,以规范CTOPCI前向技术策略和操作,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确保患者安全。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指闭塞时间≥3个月的冠状动脉病变,占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的15%25%CTO病变的成功开通可缓解患者的缺血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可能降低死亡率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CTO病变的成功率低,其被视为PCI技术的“最后堡垒”。目前,冠状动脉CTO病变PCI开通技术主要包括前向和逆向两类,随着专用器械的运用和经验积累,该项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成熟,相应的专家共识也已在全球发布。前向技术既是临床用于开通CTO病变的首选,也是逆向技术的基础。

CTOPCI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冠状动脉CTOPCI的适应证主要依据患者的获益与程度确定。成功开通能缓解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功能。

主要适应证包括: 1)病变血管供血范围大,经药物治疗后患者仍有心绞痛发作;(2)缺血症状严重,无论有无室壁节段运动异常;(3)虽然缺血症状较轻,但运动负荷试验提示缺血范围>10%的左心室重量。冠状动脉CTOPCI的禁忌证主要依据PCI技术相关风险评估判断。

CTOPCI的绝对禁忌证包括: 1)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过敏、无法耐受或禁忌;(2)既往有放射性皮肤损伤。相对禁忌证包括:1)冠状动脉小血管(内径<2.25mmCTO病变。(2)多支血管CTO病变,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有禁忌证、极高风险或坚决拒绝的患者例外。(3)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病情不稳定者。此类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心功能改善后,在循环辅助装置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器或 Impella 导管泵支持下行PCI。(4)重度肾功能损伤(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1.73 m-2)、不愿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5)大剂量放射线暴露史,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高危患者。

CTOPCI前向技术的演变和基本策略

CTOPCI前向技术的基本策略为: 通常开始采用AWE技术,因可能存在微孔道,首选锥形头端亲水涂层导丝;若AWE技术不能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可使用平行导丝技术;如近端纤维帽模糊不清并有较大分支时,可考虑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穿刺纤维帽;对于闭塞段长而迂曲,远端血管条件好的CTO病变,可选用ADR技术。此外,即使改为使用逆向技术开通血管,前向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CTOPCI前向技术的评估

1. CTO病变解剖形态评估:

2. CTO病变评分系统:

CTOPCI前向技术影像准备和器械选择

一、影像准备

1. 冠状动脉造影:

2. IVUS:  IVUSCTOPCI最常用的血管腔内影像学检查方法。

3. 冠状动脉CTA:  CTA的优势同前述,但CTO病变严重钙化时难以判断冠状动脉管腔情况。

二、PCI器械选择

1. 引导导管:

2. 导丝:

3. 单腔微导管:

4. 双腔微导管:

CTOPCI前向导丝技术

导丝技术是CTOPCI的基础、核心和主导技术。主要包括导丝选择、尖端塑形、具体操作和硬度升降级。

1. CTO病变的病理学特征:

2. 导丝选择原则:

3. 导丝尖端塑形原则:

4. 导丝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CTOPCI传统前向技术

一、微导管辅助平行导丝技术

1. 基本概念:

2. 操作要点及优势:

二、改良LAST技术

1.概念和操作要点:

2. 优势和注意事项:

CTOPCI特殊前向技术

一、Knuckle导丝技术

1. 操作要求和导丝选择:

2. 所需器械:

3. 导丝的塑形和操作步骤:

4. 并发症及其预防:

二、ADR技术

1. DADR技术适应证:

2. DADR技术专用器械及作用:

3. DADR技术的操作步骤:

4. 器械操作问题、对策与注意事项:

三、IVUS指导下的主动真腔寻径(ATS)技术

1. 基本原理:

2. 操作步骤:

3. 适应证:

4. 技术局限性:

四、逆向导丝引导的前向技术

1. 逆向导丝标记技术:

2. 逆向导丝对吻技术:

五、内膜下斑块修饰(SPM)技术

1.定义:

2.严重并发症:

CTOPCI前向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CTO病变入口不清

二、导丝不能穿入近端纤维帽

1. 增强系统支撑力:

2. 使用内膜下绕过技术:

3. 松解纤维帽结构:

三、闭塞段长而迂曲导丝难以通过

四、球囊不能进入闭塞段扩张

1. 增强系统支撑力:

2. 使用斑块挤压技术:

3. 使用斑块旋磨、激光消蚀技术:

CTOPCI前向技术的终止或逆向转换

CTOPCI 前向技术的终止或逆向转换时机尚无明确标准,主要取决于术者经验,确保患者安全是前提。

CTOPCI前向技术路径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际最新CTOPCI流程图,结合国内专家的基本经验和技术成熟度,充分考虑临床实践中不同技术水平术者的需求 ,对CTOPCI前向技术的路径图建议如下(图9)。

CTOPCI前向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CTOPCI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已降至2%左右,但由于多种特殊器械的使用、技术转换和长时间操作,仍有出现特殊并发症的风险;且CTO病变复杂多变,使并发症风险叠加。

一、冠状动脉损伤和夹层

二、分支闭塞

三、冠状动脉穿孔或破裂

四、冠状动脉气体栓塞

五、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六、非冠状动脉并发症

七、其他并发症

总之,在CTOPCI开通技术中,前向技术仍然是基础,逆向技术也需以前向技术作准备。虽然过去20余年中,随着专用器械研发应用和技术进展已明显提高了CTOPCI前向技术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术者操作过程中应更规范和细致,以有效防范、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冠状动脉CTO病变PCI前向开通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