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互联网医疗糖尿病线上诊疗和管理专家指导建议》(2022)要点
(2023-01-13 15:50:34)
标签:
互联网医疗糖尿病线上诊疗和管理 |
《中国互联网医疗糖尿病线上诊疗和管理专家指导建议》(2022)要点
我国糖尿病防控面临一高三低(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管理率、低治疗达标)、专科医师负担重及与疾病诊疗和管理相关所需的资源不足等严重挑战。我国当前基于医院的慢病诊疗和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疗和管理的临床需求。互联网医疗对慢性病诊疗和管理,特别是对能够更好的实现满足糖尿病诊治和管理临床需求的院内、院外全程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已出台相应法规、政策予以引导和推动。互联网医疗是近年兴起的新生事物,与传统线下医疗相比,可显著弥补线下医疗的不足又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背景及目的
2015~2017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国际糖尿病联盟 2021年糖尿病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79岁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为1.41亿,居全球首位且预计到204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仍居世界之首。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可造成机体多器官、多系统损伤,有显著致残、致死风险,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 巨大医疗和经济负担。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诊疗优势日益显现,具有智能、高效、便利、及时、互动、无时空限制等特点,尤其适用于慢性病远程及长期院外管理。在当前以医院内诊疗为主的慢病诊治和管理医疗模式下,很多和糖尿病诊疗及管理相关的临床工作,如胰岛素治疗剂量的动态调整等不可能仅在医院完成。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实,对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互联网线上诊疗和管理可得到显著获益。
制订本建议可为互联网医疗线上诊疗和管理糖尿病提供明确、规范的流程,提高糖尿病患者复诊依从性及治疗达标率,实现互联网医疗糖尿病管理上下联动,有效使用公共卫生资源,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结局,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二、概述
1. 互联网诊疗:
2. 互联网医院:
3. 互联网医院认证医师:在互联网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师、护士应当能够在国家医师、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到相关信息。互联网医院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电子实名认证。在互联网医院提供诊疗服务的医师,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在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注册,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并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批准。三级和二级医院可通过互联网诊疗信息系统双向转诊患者。
4. 服务对象/适用范围:
5. 管理方式:
6. 复诊/线上诊疗认定:
三、互联网医疗糖尿病线上诊疗和管理规范
糖尿病线上诊疗和管理是由病情评估、目标设定和干预管理这三个要素组成的全过程。
1.
2.接诊注意事项:
3.诊断及治疗规范:
4. 病历书写规范:
5. 电子处方规范:
6. 线上线下双向转诊:
7.线上诊疗后管理:
(1)随访。
(2)管理。
8.收费建议:
9.危机事件处理流程:
10.诊疗纠纷、投诉处理机制和不良事件处置:
11.伦理问题:
四、互联网医疗糖尿病线上诊疗和管理的质量
1.重点环节:
2.政策法规:
五、健康医疗数据与患者隐私保护
1.健康医疗数据概要及患者信息保护:
2.知识产权保护:
3.政策法规:
六、小结
在互联网医疗糖尿病线上诊疗和管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正确把握糖尿病线下线上双向转诊标准,根据指南、循证医学和患者个体特点,为患者制订最佳线上诊疗和管理方案,促进糖尿病控制全面达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同时,医护人员还需熟练使用互联网诊疗平台和主动适应新的医患互动交流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依法行医,严格保护患者隐私,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互联网医疗糖尿病线上诊疗和管理,不但进一步满足了基于医院的糖尿病诊疗和管理未尽的医疗需求,完善糖尿病的诊疗和管理过程,也给患者带来就医的便利、提高诊疗和管理效率,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结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在监管、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存在多种潜在风险,涉及法律风险、业务风险、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等不同方面。互联网医疗与医疗保险需求的对接,尚需国家政策在各地方的具体实施中进一步磨合。互联网医院要坚持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数据产生、传输、存储、分析、发布到销毁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数据安全,做好数据存储、加密、脱敏以及追溯。糖尿病监测和治疗不断有新技术产生,三维成像、5G/6G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迅猛发展,均为互联网诊疗糖尿病带来新的便利和挑战。在国家顶层设计背景下,相关从业者应把患者、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各方受益置于首位,主动整合新技术、新理念,依法依规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是互联网诊疗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源源动力。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互联网医疗糖尿病线上诊疗和管理专家指导建议》(2022)编写〕
(本指导建议刊登于《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0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