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慢病管理指南》(2022)要点
(2022-12-30 08:56:46)
标签: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慢病管理 |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慢病管理指南》(2022)要点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及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 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正在逐年增加,有必要加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慢病管理,以促进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减少复发。
1
中国已经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亿,占总人口的13.5%。2005年-2019年15年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呈整体上升趋势,年龄 超过6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 整体年增加6.2%。而面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现状,目前缺乏专门的指南进行规范化管理。
2
3
3.1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 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年龄≥65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3.2
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当前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脑卒中后有70%~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其后遗症包括瘫痪、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抑郁、焦虑、癫痫、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等。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2005年-2019年15年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发病率由117/10万上升至 145/10万,患病率由1044/10万上升至1256/10万。
4
4.1
(1)一般情况评估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3)跌倒风险评估
(4)认知功能评估
(5)心理状态评估
(6)睡眠障碍评估
(7)吞咽功能评估
4.2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分为干预后可以明确获益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存在潜在获益的危险因素。前者包括高血 压、心脏病、血脂异常、糖尿病、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超重与肥胖、缺乏运动、饮食和营养、吸烟、饮酒等;后者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高凝状态、偏头痛、炎症与感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绝经后激素治疗及药物滥用等。
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房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4.3
4.3.1
4.3.2
(1)BEFAST试验
(2)中风1-2-0
4.4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5
5
开展健康教育之前需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基本信息、受教育程度、既往治疗状况、并发症、认知功能及有无看护人等,应结合每位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降 低,严重者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为提高健康管理实施效果,应当对患者、患者家属及其照料者同时进行健康教育管理(B1)。
6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应该将生活方式干预纳入日常家庭实践,生活方式医学是一种循证方法,通过用健康的行为取代不健康的行为来预防、治疗和促进疾病的转归(A1)。
6.1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建议遵循地中海式饮食结构(A1),以减少卒中复发的风险。
6.2
6.2.1
6.2.2
6.3
6.4
6.5
7
7.1
7.2
7.3
7.4
8
8.1
8.1.1
(1)高血压
8.1.2
(1)抗血小板治疗
(2)抗凝治疗
8.1.3
8.2
8.3
9
10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管理,应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患者及家属参与,鼓励患者自我表达与自我分析,主动与管理人员沟通,参与疾病管理全过程,鼓励形成医院-社区-家庭康复闭环管理模式。
10.1
10.2
10.2.1
10.2.2
10.2.3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慢病管理指南》(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西医结合研究》2022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