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5.《中国垂体瘤卒中诊治专家共识》(2022)要点

(2022-12-29 16:06:34)
标签:

垂体瘤卒中

垂体瘤卒中诊治

《中国垂体瘤卒中诊治专家共识》2022要点

 

【摘要】 垂体瘤卒中是由垂体瘤出血和/或梗死引发的一种较少见的急症。患者可表现为急性头痛、呕吐、视力视野障碍、眼肌麻痹、全身乏力,可同时伴有意识障碍,严重者危及生命,需要施行规范化的诊疗。然而目前其临床诊治存在争议,尚未形成共识。本协作组组织国内数十位神经外科、内分泌科、放射科和眼科专家,根据其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文献报道,对垂体瘤卒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围手术期管理、随访和预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讨论,形成共识,为垂体瘤卒中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推荐意见。

 

  垂体瘤卒中是由垂体瘤出血和/或梗死引发的一种较少见的急症。患者可表现为急性头痛、呕吐、视神经功能障碍,可同时伴有动眼神经麻痹,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需要施行规范化的诊治。然而,急性期首选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仍存在争议。

定义

广义上的垂体瘤卒中包括急性的垂体瘤出血或梗死,即临床型垂体瘤卒中; 也包括无明显症状的垂体瘤患者在 MRI 上表现出垂体瘤出血、囊变和液平面形成的现象,或者是术后病理发现的瘤灶内微小出血的现象,即亚临床型垂体瘤卒中,也有人称之为亚急性、慢性或隐匿性卒中。临床型垂体瘤卒中发病早期症状各异,病情进展迅速,是一组包括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全身乏力、意识障碍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症状相对严重者可表现为急性动眼神经麻痹、失明,甚至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危及患者生命。

流行病学

垂体瘤卒中是一类相对少见疾病,但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因为许多病例仍处于亚临床状态。垂体瘤患者发生卒中的比例在2%12%之间,绝大部分为出血性卒中。

病理生理学

垂体瘤卒中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分为肿瘤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

临床表现

垂体瘤卒中后,鞍内的内容物增加,引起鞍内压力升高,进而导致邻近结构受压,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

[推荐意见1]: 垂体瘤卒中可以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临床型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的剧烈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肌麻痹、全身乏力、意识障碍等。

影像学表现

CT 常规检查:

(1)急性期(3d) 出血性垂体瘤卒中表现为不均匀高密度的鞍区肿块,可向鞍上延伸,但对缺血性垂体瘤卒中的诊断特异性低;

(2)亚急性期(321d) 急性发作数日后,瘤内血液降解导致密度降低,CT无法识别亚急性期出血成分;

(3)慢性期(21d) 表现为瘤内局限性低密度影,与垂体瘤的囊变区域难以鉴别。

MRI 常规序列检查:

(1)急性期(3d) MRI平扫出血成分在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蝶窦黏膜增厚是急性期出血性垂体瘤卒中的较特异征象,可能与该区域的静脉充血有关。MRI增强扫描表现为肿块边缘强化,周边硬脑膜可出现反应性增厚、强化;

(2)亚急性期(321d) MRI平扫出血成分在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 亚急性早期,310d)或高信号( 亚急性晚期,1021d)。因出血成分的不同,部分肿块在T1WIT2WI 可出现液-液平面的分层现象,是亚急性期垂体瘤卒中的特异性征象; MRI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

(3)慢性期(21d):  MRI平扫出血成分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由于肿块内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成分沉积在囊壁,囊壁在T2WI呈明显环状低信号,是慢性期垂体瘤卒中的特异性征象,MRI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

MRI功能序列检查:

急性期出血性和缺血性垂体瘤卒中在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均呈高信号,对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 图上均呈低信号。梯度回波(GRE)或磁敏感加权(SWI)图像可以区分两者,出血性卒中通常因出血产物(脱氧血红蛋白和高铁血红蛋白)的顺磁性作用导致肿块内出现“开花”现象。

诊断及鉴别诊断

6.1  垂体瘤卒中的诊断

6.1.1  病史   患者可能具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手术、妊娠、颅脑创伤、复发性垂体瘤病史,服用过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泌乳素腺瘤患者口服避孕药或多巴胺激动剂等。

6.1.2  临床表现   所有的急性剧烈头痛都应考虑垂体瘤卒中的诊断。头痛通常作为首发症状出现,集中在额部或眶后,使用镇痛药物后无明显缓解。对于此前未发现垂体瘤的患者,该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严重的突发头痛也应考虑到急性垂体瘤卒中的可能。患者应表现出至少一项垂体瘤卒中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视力视野障碍、眼肌麻痹。

6.1.3  眼科检查   68%的患者存在视力视野和/或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球垂直或水平运动障碍、复视、视野缺损等。

6.1.4  实验室检查   80%的垂体瘤卒中患者存在一种以上的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异常。

6.1.5  影像检查   MRI是诊断垂体瘤卒中的重要方式,能准确识别肿瘤的存在以及不同时期的出血改变。对于有禁忌证或不能做 MRI的患者,可以做专用的垂体CT扫描。DWI序列可以有助于缺血性垂体瘤卒中的诊断。

6.2  鉴别诊断

垂体瘤卒中需要与Rathke囊肿、垂体脓肿、垂体转移瘤、垂体结核、蛛网膜下腔出血、细菌性脑膜炎、脑卒中、眼肌麻痹合并偏头痛、高血压脑病、海绵窦血栓、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视神经炎等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要点通常在于,垂体瘤卒中在出现临床症状的同时还有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异常,因此,及时的内分泌检查是必要的。CTMRI影像能够为判断出血部位、时间等因素提供支持,作为鉴别诊断重要的工具。

[推荐意见2]: 所有疑似垂体瘤卒中的患者应立即评估全身状况,包括视力视野和相关眼科检查以及垂体功能,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皮质醇、ACTH、泌乳素、甲状腺激素(FT3FT4TS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生长激素(GH) 、黄体生成素(LH) 、促卵泡激素(FSH) 和睾酮(男性) 、雌二醇(女性)等,监测血压及意识状态。

[推荐意见3]: 一旦怀疑垂体瘤卒中,应尽快行MRI/CT检查。

7  治疗

垂体瘤卒中治疗的难点在于选择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

7.1  保守治疗

[推荐意见4]: 在条件允许时,垂体瘤卒中的诊治应采取多学科联合诊治,包括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眼科、放射诊断科等,协同制定治疗方案。

[推荐意见5]: 垂体瘤卒中保守治疗指征: (1)生命体征平稳,且没有视神经受累或仅有轻度视神经受累症状的垂体瘤卒中患者,在行详细的评估后可行保守治疗; (2)发病超过72h、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情况已经稳定或趋于好转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疗。

[推荐意见6]: 垂体瘤卒中急性期出现严重垂体功能减退的推荐迅速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动态监测垂体及靶腺体激素水平。

7.2  手术治疗

垂体瘤卒中手术治疗指征:

手术禁忌证:

7.2.1  经鼻蝶入路手术

7.2.2  开颅手术

  [推荐意见7]: 垂体瘤卒中手术治疗指征: (1)垂体瘤卒中引起急性占位效应导致严重的神经压迫症状,如视力严重下降、严重且持续的视野缺损或意识状态持续恶化的患者,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2)初始行保守治疗,即进行近一周的激素替代疗法后,患者情况稳定好转的可转手术治疗; (3)出现新的进行性加重的颅神经症状的患者,应当紧急行影像学检查,行减压手术。

[推荐意见8]: 垂体瘤卒中手术目的主要是解除压迫,保留残留的垂体功能。根据患者肿瘤大小和生长方向、出血量、出血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决定手术入路,一般考虑内镜下经鼻入路。

7.3  围手术期管理和术后并发症

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如下:

(1) 尿崩症:

(2) 垂体功能低下:

(3) 视力视野缺损与眼肌麻痹:

(4) 脑脊液漏:

[推荐意见9]: 垂体瘤卒中患者围手术期需要根据垂体功能评估的情况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并根据激素水平监测的情况动态调整剂量。

[推荐意见10]: 垂体瘤卒中术后注意尿崩症、垂体功能低下、视力视野缺损与眼肌麻痹、脑脊液漏、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随访及预后

[推荐意见11]: 垂体瘤卒中后,需要定期随访,监测肿瘤的复发情况和垂体功能的状况。

总结

本共识在制订过程中参考了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指南,并通过专家组多次讨论审阅而最终成稿,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垂体瘤诊治流程见图 1。但目前高级别证据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垂体瘤卒中诊治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2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2.1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