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那屈肝素临床应用药学专家意见》(2022)要点
(2022-12-12 20:11:37)
标签:
那屈肝素临床应用 |
《那屈肝素临床应用药学专家意见》(2022)要点
摘要
肝素是由美国的Jay McLean于1916年发现的,必须静脉内给药,并需要经常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976年发现的低分子肝素(LMWH)是肝素大分子中的一部分,这一发现引入了一种新的、对患者更方便的皮下给药方法,且不需要频繁地监测APTT。1978年,全球第1个LMWH——那屈肝素问世,之后,其他LMWH 陆续被研发成功。目前上市的至少有9种化学性质不同的LMWH,除了那屈肝素是钙盐外,其他LMWH均是钠盐结构,且那屈肝素是临床最常用的5种LMWH之一。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剂的上市扩大了医生在抗凝剂方面的选择,然而LMWH 在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中仍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增加医务工作者对那屈肝素的了解,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客观、全面的用药参考,从而促进那屈肝素的合理应用。
1
那屈肝素是钙盐制剂,皮下注射后稳定、速效,钙离子是细胞修复的成分,使内皮细胞损伤得以修复,没有溶血作用,不会引起注射部位血肿、硬结。此外,钙离子可以增强LMWH抗a因子活性,加强抗血栓作用。
2
那屈肝素通过与抗凝血酶(AT)结合,抑制凝血因子a活性,从而快速抑制血栓形成,但对凝血因子a影响较小。那屈肝素具有高效的抗a活性及较高的安全性。此外,那屈肝素发挥抗凝作用还可能与促进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合成和释放有关,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那屈肝素平均分子量为3 600~5 000道尔顿,皮下注射能很快被吸收并且吸收率近100%。在使用后约3h达到血浆峰值。那屈肝素抗a活性的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大约为3.5h,而抗凝血因子a的活性在血浆中消失得很快。
3
那屈肝素目前主要应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已形成的深静脉血栓;联合阿司匹林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疗;预防血液透析体外循环中的血凝块形成。其中,预防性治疗、治疗性用药均应采取皮下注射给药方式;血透治疗给药应通过血管内注射,不能用于肌内注射。
3.1
1)普通外科手术
2)骨科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手术)
3)肿瘤治疗
3.2
1)深静脉栓塞
2)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
3)血液透析(预防血液透析体外循环中的血凝块形成)
3.3
因药效学相互作用而需避免联合应用的药物有阿哌沙班、达比加群酯、米非司酮、高三尖杉碱酯、利伐沙班、尿激酶等;需减量、调整治疗方案的联用药物:水蛭素类(地西卢定)、雌激素衍生物、有抗凝或抗血小板作用的草药(如苜蓿、人参)、黄体酮;需要注意监测血钾指标的联用药物:5- 氨基水杨酸衍生物、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水杨酸类、保钾利尿剂等。
4
4.1
应使用与其他成人相同的体质量调整剂量进行那屈肝素的治疗。当老年患者肾功能受损时或肾功能不全时,建议在开始治疗前评价肾功能。随着肾功能减退,药物的出血风险随之升高,当肌酐清除率在30~50mL/min的患者,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均衡考量是否减少药量。预防血栓时: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50mL/min)采用正常剂量。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30~50mL/min)建议减量使用,减少25%~33%合适。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将剂量减低25%~33%。治疗血栓时: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50mL/min)采用正常剂量。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30~50mL/min)建议减量使用,减少25%~33%合适。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禁用。
4.2
妊娠期间及产后的抗凝治疗,可使用那屈肝素。
4.3
儿童抗凝治疗方面,LMWH肝素(包括那屈肝素)较普通肝素以及华法林,对VTE儿童患者或存在VTE风险的儿童更安全有效。
4.4
为防止透析环路中凝血,给予那屈肝素抗凝,理论上,该药不会进入患者体循环(除非剂量过大)。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使用减半的剂量进行透析治疗。在每一个透析过程中,都应该仔细监测患者血液中是否有出血或凝血的迹象。
5
1)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2)出血风险
6
那屈肝素具有明显的抗a活性,而只具有轻微的抗a活性,出血风险远低于肝素,对血小板影响小,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抗栓效果突出。那屈肝素可作为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使用,有水针剂和粉针剂两种类型的药品,规格和剂量有所不同,临床使用需要注意。另外目前临床上可用的不同低分子肝素产品的化学和药动学有所不同,不同低分子肝素制剂的分子量差异也会导致其抑制因子a与抑制凝血酶的比例存在差异。由于目前比较不同低分子肝素产品临床结局的研究极少,因此,不同低分子肝素的剂量不能随意互换。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那屈肝素临床应用药学专家意见》(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上海医药》2022年第2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