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要点
(2022-12-01 11:53:05)
标签:
1型糖尿病诊治 |
【摘要】
前 言
1型糖尿病(T1DM)是由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虽然我国T1DM发病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及发病率逐年增加,加之其临床结局不良及疾病负担严重,中国T1DM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一、组织结构与注册
二、内容与目标人群
新版指南适合全国各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分泌科、儿科、营养科、心理科、康复科等参与T1DM 诊疗管理的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指南推荐意见的目标人群为T1DM患者,既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T1DM患者,亦包括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
三、证据检索与系统评价
四、利益冲突声明与管理
五、指南发布形式与推广
第一章 流行病学
第1节 患病情况
要点提示:
1. 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2017年全球T1DM患病人数达900万,占全球糖尿病总数的2%(B)
2. 2010至2013年,我国全年龄组人群T1DM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发病率高峰为10~14岁,但存在发病低年龄化的倾向(B)
3. 就绝对患病人数而言,我国成年T1DM患者的占比更大,年龄≥20岁者占新发T1DM人群的65%(B)
4. 随着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推广,部分既往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被重新诊断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在中国15~29岁新发初诊“T2DM”患者中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比例为 11.7%,30岁以上为5.9%(B)
第2节
一、增长速度快,患病人数众多
二、患病人群以成人居多
三、各民族的T1DM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四、LADA是我国成人T1DM的主要亚型
第3节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T1DM 的发生发展。
一、遗传易感性
二、年龄和性别
三、季节和纬度
四、病毒感染
五、饮食
六、药物
第二章
要点提示:
1.
2.
3.
第1节
一、遗传易感
二、环境触发
三、免疫应答
四、胰岛损伤
五、糖代谢异常
六、胰岛功能衰竭
第2节
一、基于自然病程的临床分期(表2,图1)
1.1期(多个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免疫紊乱期):
2.2期(血糖异常,糖尿病前期):
3.3期(临床症状,糖尿病期):
4. 特殊时期(临床缓解期,T1DM“蜜月期”):
二、基于临床分期的高危人群筛查
1.1期前进行 T1DM 的遗传易感性和遗传风险监测:
2.1期进行遗传易感个体进展为胰岛自身免疫期的筛查:
3.2期进行胰岛自身免疫期进展为血糖异常期的筛查:
第三章
要点提示:
1.
2. 根据病因可将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T1DM和特发性T1DM(A)
3. 年轻(<20岁)起病、发病时“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或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起病时C 肽水平低下并需要胰岛素治疗等临床表现是诊断T1DM的主要依据(A)
4.
5.
6. 应对年龄<6月龄的患儿,部分胰岛自身抗体阴性的“特发性”T1DM患者,有家族史或伴有如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等特殊症状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B)
7.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在病因上属于自身免疫性 T1DM 的缓慢进展亚型,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均具有特殊性(A)
第1节
一、1型糖尿病(T1DM)的定义
特指因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二、诊断依据
(一)临床特征
T1DM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而诊断,胰岛β细胞破坏所致的依赖胰岛素治疗是诊断T1DM的“金标准”。T1DM目前尚无确切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特征来诊断。
支持T1DM诊断的临床特征包括: (1)起病年龄:大多数患者20岁以前起病,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起病;20岁以前发病的患者中约80% 是T1DM。(2)起病方式:起病较急,多数患者的口干、多饮和多尿、体重下降等“三多一少”症状较为典型,有部分患者直接表现为脱水、循环衰竭或昏迷等酮症酸中毒的症状。(3)治疗方式:依赖胰岛素治疗。一般在临床上年轻起病、发病较急、“三多一少”症状明显,且伴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应警惕T1DM 的可能,先给予胰岛素治疗,定期观察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赖程度及胰岛功能衰竭的速度,同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相鉴别,最终确定分型。
(二)实验室检查
1. 起病初期患者的胰岛功能:
2. 胰岛自身抗体:
3. 基因检测:
4. 其他:
第2节
一、按病因分型
1. 自身免疫性T1DM:
2. 特发性T1DM:
二、按起病方式分型
1. 经典性T1DM:
2. FT1D:
3. 缓发性T1DM: 以患者发病年龄18岁为界,分为 LADA和 LADY亚型。
第3节
一、与T2DM的鉴别
二、与单基因糖尿病鉴别
三、未定型糖尿病
第4节
第四章
要点提示:
1.
2.
3. T1DM患者胰岛功能差,血糖波动大,更可能从CGM中获益,推荐首选其进行CGM(A)
4. 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同时关注低血糖时间和血糖波动(B)
第1节
第2节
一、HbA1c
二、GA
三、1,5-脱水葡萄糖醇
第3节
一、CGM的概念与适应证
二、CGM的分类及特点
三、CGM核心指标及图谱
四、无创CGM监测技术
第4节
酮体是反映严重糖代谢紊乱的重要监测指标。酮体的检测推荐采用血酮(β-羟丁酸),若不能检测血酮,尿酮(乙酰乙酸)检测可作为备用。血酮体≥3mmoL/L或尿酮体阳性(++以上)为DKA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血酮体≥0.6mmol/L 预示着代谢失代偿状态。
第五章
第1节
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是T1DM血糖控制的两大目标,因此,目前公认的血糖控制标准为:在发生低血糖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应使患者的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
第2节
要点提示:
1.
2.
3.
第3节
第六章
要点提示:
1.
2. 一经诊断,所有T1DM患者及其家庭均应接受适应其文化背景的DSMES项目不推荐没有经过系统DSMES的治疗方式(B)
3. T1DM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的实施需由多学科团队进行,团队成员需包括经过T1DM教育培训的医师、教育者和营养师等(B)
4. T1DM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的实施应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给予个体化的教育形式及内容(B)
5. 结构化教育(SEP)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级别最高、最有效的T1DM自我管理教育模式(A)
6. 对T1DM患者应提供持续的DSMES,并注重跟踪随访。在T1DM 新诊断、未达到控制目标、出现新的影响 DSMES的因素或出现并发症等关键时间点时,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C)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七章 胰岛素治疗
要点提示:
1. 推荐1型糖尿病(T1DM)患者优先使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方案进行治疗(A)
2. 推荐T1DM患者使用胰岛素类似物以降低低血糖风险(A)
3. T1DM患者的胰岛素剂量设定及调整应个体化(A)
4. 推荐T1DM患者应学会并使用碳水化合物计数(CC)法,灵活调整餐时胰岛素剂量,以减少餐后血糖波动(A)
5. 推荐T1DM患者在开始注射胰岛素时应接受有关胰岛素正确注射技术的指导教育,包括定期的部位轮换和皮肤检查。临床医师应至少每年检查胰岛素注射和输注部位(B)
第1节
一、
1.
2.
二、
1.
2. 长效/超长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三、预混胰岛素及双胰岛素类似物
第2节
一、MDI方案
是T1DM患者最常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根据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进餐前使用速效(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或短效(常规)胰岛素,睡前使用长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或NPH(部分患者需要每日注射2次)。
二、CS方案
也称胰岛素泵治疗,即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一种胰岛素给药方式,可最大程度地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从而达到更好控制血糖的目的。与MDI相比,CS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改善血糖波动。
第3节
T1DM患者日胰岛素总量(TDD)需求范围为每日0.4~1.0 U/kg,基础和餐时剂量各占约50%,青春期、妊娠以及疾病状态下胰岛素需求量会相应增加。
一、MDI方案
1.
2. 剂量调整: 胰岛素调整顺序是先调空腹血糖,再调餐后血糖。如果发生低血糖,先纠正低血糖。
二、CS方案
1. 初始剂量设定: 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1DM患者,初始CS方案推荐TDD一般为每日0.4~0.5U/kg起始,如已接受胰岛素治疗,可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进行TDD设定(表13)。按照TDD的40%~50% 设定胰岛素基础量,基础输注率时间段应根据T1DM患者胰岛功能状态、血糖波动情况及生活状态来设置。全天餐前胰岛素剂量按照三餐 1/3、1/3、1/3 分配或根据饮食成分(CC法)和血糖情况精准计算。
2. 剂量调整: 原则是先调整基础率,再调整餐前大剂量,具体见表13。
三、CC
CC是一种膳食管理工具,用于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替代治疗(包括MDI和CS)的T1DM患者。证据表明,CC有助于代谢控制,降低HbA1c,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频率。此外,在CC的帮助下,T1DM患者膳食的灵活性增加,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更有效地管理血糖。推荐T1DM患者应学会并使用CC,灵活调整餐时胰岛素剂量,以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四、特殊情况下胰岛素剂量设定与调整
1.
2.
第4节
优良的注射装置可以保证一定的注射深度和剂量以及药效的稳定发挥,目前常用的注射装置包括注射器、注射笔和胰岛素泵等,详见表15。
一、胰岛素专用注射器
二、胰岛素注射笔
三、胰岛素泵
第5节
胰岛素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水肿、屈光不正和过敏反应。低血糖是最常见的胰岛素不良反应。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有胰岛素用量过大,注射胰岛素后未按时进食或进食量太少,活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等。局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下脂肪增生、脂肪萎缩以及注射部位疼痛。
第6节
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储藏在2~8 的环境中,避免冷冻和阳光直射,防止反复震荡。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室温保存,但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药物效价呈下降趋势,因此,应尽量减少药液开启后的存放时间,一般建议初次胰岛素使用后在室温下贮存不超过28~30d,德谷胰岛素在低于30环境下贮存不超过56d,地特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U300不超过42d。
第7节
第八章
第1节
要点提示:
1. 每个1型糖尿病(T1DM)患者均应接受由专科营养(医)师提供的个体化营养治疗(A)
2. 尚无最理想的膳食模式以及最佳的宏量营养素摄入推荐,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营养状态、饮食习惯以及代谢目标等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C)
3.
4.
5.
6.
7.
一、概述
型糖尿病(T1DM)的医学营养治疗(MNT)是针对T1DM患者的循证营养原则与建议,包括全病程营养管理、个体化治疗方案等,以满足营养需求,并达到最理想的代谢目标。
二、T1DM的营养治疗目标
1. 通过科学的营养管理,达到血糖、血压及血脂目标,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长发育,维持健康体重,延缓并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 注重个体化营养需求,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增加食物种类,维持健康饮食模式并提高生活质量。
3. 为T1DM患者提供有效的胰岛素剂量调整及血糖管理工具,减少血糖波动,达到控糖目标。
第2节
一、饮食模式与膳食计划
二、能量
三、碳水化合物
四、蛋白质
五、脂肪
六、微量营养素
七、饮酒
八、T1DM营养处方的内容及制定流程
第3节
一、超重或肥胖合并T1DM
二、妊娠合并T1DM
三、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T1DM
第九章
要点提示:
1. 运动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有益(A)
2. 运动前需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合并症或并发症及相关疾病风险(B)
3. 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间4个部分。选择何种形式的运动,取决于血糖水平及运动目的(B)
4. 推荐中等或以上强度水平的有氧运动至少达150min/周(A)
5. 运动中需注意预防低血糖、酮症、运动损伤等不良事件(B)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十章
1型糖尿病(T1DM)是胰岛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胰腺移植和胰岛移植是目前从根本上恢复 T1DM 患者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唯一手段。
要点提示:
1. 胰腺(岛)移植是部分或完全恢复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治疗方法(A)
2. 胰腺(岛)移植适用于合并肾功能受损、即将接受或已经完成肾移植术的患者(B)
3. 胰腺(岛)移植适用于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仍然血糖控制不佳,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或严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B)
4.
第1节
第2节
第十一章
要点提示:
1.
2.
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T1DM)的核心治疗药物,但长期的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伴随着低血糖、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加剧、心血管风险增加等问题。部分非胰岛素类药物可辅助降血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拮抗上述作用并可能具有心血管和肾脏获益。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十二章
要点提示:
1.
2. 对于血糖<3.9mmol/L的意识清醒患者,口服葡萄糖(约15~20g)是首选的治疗方法(B)
3. 对于血糖<3.9mmol/L的意识障碍患者,应避免经口给予任何食物或液体(B)
4.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如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或1次3级低血糖或无诱因的2级低血糖,应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在数周内严格避免低血糖,以部分逆转无症状性低血糖并降低未来低血糖风险(B)
5.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十三章
要点提示:
1.
2.
3.
4.
5. 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早期识别、减少及积极治疗诱因,可有效预防DKA和HHS的发生,并减少死亡(B)
第1节
第2节
第十四章
要点提示:
1.
2.
3. 良好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改善微循环是控制TIDM慢性并发症的主要有效措施(A)
4. 强化降糖对大血管病变有积极效果(A)
5. 阿司匹林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可用于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和有症状患者的二级预防(A)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十五章
要点提示:
1. 应建立多学科团队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进行综合管理(A)
2. 参与T1DM管理的医护人员应接受关于T1DM教育的培训(C)
3. 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年龄、血糖控制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情况、合并症情况以及心理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C)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十六章
要点提示:
1.
2. 建议T1DM患者常规筛查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功能(A级)
3. T1DM可作为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表现为伴发AITD的APS-型(B级)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十七章
第1节
要点提示:
1.
2.
3. 妊娠期T1DM患者HbA1c尽可能控制在<6.0%,推荐使用CGM优化血糖控制(B)
4. 老年T1DM 患者应特别注意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的风险,推荐使用CGM(B)
5. 在急性疾病状态和围手术期,应加强血糖监测,预防低血糖和酮症(C)
6.T1DM 患者血糖平稳,无急性并发症时,可正常进行长途旅行,需提前准备足够物资,特别注意胰岛素正确储存(C)
第1节
第2节
第十八章 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
要点提示:
1.
3.
4.
第1节
第2节
第十九章
第1节
要点提示:
1. 胰岛自身抗体、易感基因以及代谢指标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1型糖尿病(T1DM)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A)
2. 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目标是防止或延缓高危人群发生糖尿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抗CD3单抗在二级预防中可能有积极的影响(B)
3. 三级预防的目标是保护残存的β细胞,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强化降糖可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B)
4. 多项针对新发患者的免疫学治疗研究表明了免疫干预治疗的应用前景(B)
第2节
第二十章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