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方舱医院医疗管理专家共识》(2022)
(2022-11-24 19:07:55)
标签:
方舱医院医疗管理 |
《方舱医院医疗管理专家共识》(2022)
1
方舱医院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结合国情摸索出来的一套抗疫设施及相关医疗管理体系,符合我国国情、民情,已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在抗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多轮突变,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在病毒载量和传染性方面明显增强,需要对方舱医院管理经验进行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好地抗击COVID-19疫情,并为其他方面的抗疫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本文从医疗角度总结方舱医疗管理相关经验,充分参考《新冠肺炎方舱医院设置管理规范(试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等相关指南规范,起草医疗管理专家共识,可结合护理共识及感染防控共识等为方舱医院的有效运行提供借鉴。
2
尽可能在方舱医院规划阶段,邀请拟投入其运行的医务人员代表参加医院建设规划过程,参与讨论数量、医务人员工作空间、入舱出舱感染防控路线等设计方案,协助确定收容范围等。
参与方舱医院建成验收工作。在完成验收、消杀及收治患者前,尽量保证全体医务工作者,或者至少各个职能部门代表入场熟悉场地环境及进行病区划分、流转路径细化,并张贴标识。
正式从工程方、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处接管方舱医院,并保留对接工作负责人继续对接医院管理工作,协助统筹组织后勤物资保障、城管、消防、公安、应急、环保等日常管理工作等。
3
3.1
根据医院规模及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确诊患者比例等,合理设置床护比及医护比等人员配置和物资配置等。建议床护比10.2,医护比15,建议每千张床位配备护士200名、医生40名、感染防控人员6名。方舱医院每个病区至少设置1名红区联络员,保持其工作手机或对讲机畅通,可由医护兼任,但要保持红区内联络员持续在岗。
3.2
为保障危重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在各值班班次建立抢救小组,由每班医疗组长担任抢救小组组长,每班护理组长担任抢救护理小组组长。舱内危重患者需要紧急抢救时,由抢救小组组长在舱内组织抢救,并及时上报患者病情及抢救情况,抢救护理小组组长协助组织抢救工作。
3.3
舱内舱外均实行轮休制,医护人员每4h轮岗1次,两组交接班时间保持在0.5h之内。红区联络员同步轮岗交接,尽可能保证每人每周不少于2d 的休息时间,同时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处于生理期等特殊工作人员,安排其强制休息,避免因疲劳或带病工作带来的身心影响。
4
4.1
保证每1 000~3 000名患者配备1辆核酸检测车/检测站、1部移动CT、2 台心电图仪,10台电子血压计、10台血氧饱和度监测仪、10台血糖检测仪;人均1枚体温计和护士站5台电子体温枪;每5名医护工作者不少于1部工作用移动电话及1台对讲机。感染防控组要求护士站配备好备用个人防护用品及洗消装备,张贴工作流程及感染防控要求等。
4.2
根据舱内潜在危重患者数量,结合方舱医院面积及医护人员工作区的配置,设置1~2间抢救室。各急救室应配置氧气、高压吸氧装置、人工呼吸气囊、呼吸机、喉镜、气管导管、除颤器等抢救设备。配置各类抢救药品,建立输液通路所需相关耗材等。
5
5.1
对三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两通道(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进行分类管理,用不同颜色标识三区。舱外清洁区用于流动巡查和防护用品核验,半污染区有药房、检验、CT间、出院消杀间移动巡查,舱内污染区包括卫生间、洗漱区、病区、工作站;两通道完全分开并固定监督岗位,定时巡查。
5.2
进舱通道入口及出舱通道潜在污染区各设置1名专职感染防控护士。医务人员入舱必须经过入舱感染防控护士检查防护是否到位,有无穿戴不规范、暴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并协助医务人员解决问题,保证每一位入舱人员防护符合感染防控要求。在人员出舱经过缓冲区、潜在污染区和清洁区时,严格按照脱防护用具流程和步骤进行。出舱专职感染防控护士在潜在污染区指导和协助医务人员脱防护用具,保证医务人员规范操作,减少暴露机会。
5.3
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清洁消毒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同区域环境清洁人员个人防护工作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与人员卫生处理。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 ( 如塑料薄膜、铝箱等) 实行一用一更换。清洁工具应根据不同区域区分使用,实行颜色标记。各类风险区域的环境表面一旦发生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在开展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空气的消毒: 可选择通风 3 次/d,每次≥30min,有人时,不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经评估,相对隔离的局部区域确实需要消毒的可考虑使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器(等离子、纳米光子、电凝并技术)持续开机。地面的消毒: 无明显污染物时使用1 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拖擦,每班1次。少量污染物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2 000mg /L的含氯消毒剂(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湿/干巾)小心移除,再用1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大量污染物可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进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2 000~5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min 以上后移除干净。物体表面的消毒: 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高频接触卫生表面,如床栏、床边桌、门把手、计算机等物体表面、转运车等运输工具,使用完之后立即消毒。首选消毒湿巾或1 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不耐腐蚀的使用750mL/L的乙醇擦拭消毒,每班1次。11患者使用后的医用织物,一次性床单被套按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理。需复用的感染性织物,立即装入双层黄色专用包装袋、鹅颈结扎口,并贴有COVID-19标识,密闭转运集中进行消毒、清洗。12重复使用的床单元用品如床垫、被芯等,每患者间可选用紫外线照射或床单元消毒机消毒。13患者卫生间、淋浴间每日消毒次数不少于4次,如人流量过高,应增加消毒频次。14患者出院当日更换干净衣物,个人物品使用含氯消毒剂(1 000mg/L) 、二氧化氯(500mg/L)或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消毒后的所有个人物品及换下的衣物装入行李箱或塑料袋中。病区出口处,使用含氯消毒剂(1 000mg/L)、二氧化氯(500mg/L)或75%乙醇对行李箱表面、塑料袋表面和鞋底进行喷洒消毒。
6 方舱医院诊疗工作
6. 1 收容与分诊
随着SARS-CoV-2疫苗接种率的提升,病毒致病力的下降、传染性的增强,方舱医院承担着收容绝大部分轻症及无症状SARS-CoV-2感染者的任务。床护比、医护比远低于平日医疗工作,医生和护士很难关注到每一名患者的病情变化,因此,需严把收容关,入院时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呼吸、指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识别并分诊普通型及重症患者以及存在潜在医疗安全隐患的高危人群,这是保障方舱医院平稳运转的第一道关卡。当地政府在输送患者至定点方舱医院时应尽量做好初步筛查,避免COVID-19普通型及重症患者,以及高危人群进入方舱医院。方舱医院应派出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在方舱入口处筛查患者,并根据收治标准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状态,并根据病情状态判断患者是否适合入区。
6.1.1
6.1.2
6.1.3
6.2
医生需每日关注患者的症状(如咳嗽、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咽痛等),并检测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而工作的重点是识别舱内患者中的高危人群以及病情恶化的患者,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需要做到“三确定”: 确定情绪是否稳定,确定是否为危重型高危人群,确定有无早期预警指标。对于咳嗽、咽痛、发热明显的患者,当影响到休息时,给予对症治疗。此外,评估患者是否达到出 院 标 准 也 是 方舱医疗工作的重点内容,每日SARS-CoV-2核酸检测是重要的评估手段。要监测有无烦躁、焦虑、逃逸、过激的言语及行为等。发现情绪不稳定患者,应了解引起情绪波动的诱因并帮助其解除,给予必要的安慰、解释、疏导,必要时可派出心理专科医生给予专业的心理疏导,若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潜在风险可联系公安人员处置。发现符合高危人群标准者,需安排转床至距离护士站较近的床位,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重点关注体温、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血压) ,监测是否出现早期预警指标,每日查房不少于3次。发现符合早期预警指标者,需要密切观察病情,每班监测体温、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及气短情况,若上述指标稳定则继续观察,若指标有恶化加重趋势,立即上报并安排转往定点医院。SARS-CoV-2核酸检测选用鼻咽/口咽拭子法采集。需要注意的是,核酸鼻咽/口咽拭子采集属于呼吸道诊疗,应提高防护等级至三级防护,核酸检测时间从入院第 2 日起,每日检测。
6.3
6.3.1
6.3.2
6.4
6.4.1
6.4.2
6.5
当患者出现生命危险,舱内工作人员应根据病情实施力所能及的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等。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危重患者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搬动。抢救期间,应有专人守护。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准确记录用药剂量、方法及患者状态。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述一遍。抢救结束后提醒医师据实、及时补开医嘱。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等应详细、及时、准确记录,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h 内补记,并加以注明,仔细交接班。抢救结束后,做好器械的清理消毒工作,及时补充抢救车药品、物品,确保抢救仪器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6.6
6.6.1
6.6.2
6.6.3
7
实施分区负责的工作模式,每病区由专属医疗队护理人员组成,分区负责管理,各个医疗队护理人员不交叉使用。各护理组按照划片区域进行接管,根据管辖区域床位数量进行分组,实行护理组长负责制的病区管理。协助初步筛选患者是否符合入院指征,协助引导患者进入病区及安排床位,督导患者每日流调、体温监测及核酸采集工作,执行医嘱及完成护理文书。感染防控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发生及职业暴露;执行和/或督导志愿者执行出院、转诊患者终末消毒处理。设置专职感染防控护士监督协调三区两通道划分、区域管控并定期巡查,以及协助监督进出舱卫生流程。查对制度。清点、查对药物及急救设备储备及使用状况;严格查对患者身份,规范管理腕带,出院患者腕带及时回收及销毁。充分采用多种方式在志愿者协助下组织进行患者健康教育。协助水电、消防隐患排查及上报;特殊患者交接清楚,如发现有人身伤害情况,及时通知保卫人员和总值班。
8
8.1
8.1.1
8.1.2
8.2
发生低风险暴露可根据情况按个人防护用品异常处理流程进行处理,无需隔离,需自我监测症状,有症状时随时报告。若为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需对暴露源进行相关监测,必要时预防用药,呼吸道直接暴露需按密切接触者管理。发生暴露者均建议停止工作,立即出舱,根据不同部位进行不同处理。
8.2.1
8.2.2
8.2.3
9
方舱医院患者数量巨大,存在批量工作及更为复杂的患者间关系及医患关系,因而设置完备而充分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9.1
思想政治坚定,热心志愿服务事业,具有奉献精神,能够保证相对固定的服务时间,原则上年龄18~45周岁,自愿报名、党员优先。一般建议为无症状感染者,优先选择已完成COVID-19疫苗接种,近期无感冒、发烧、咳嗽、呼吸困难或其他不适症状者。组织纪律性强,责任意识强,服从统一指挥、调度和管理,切实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根据安排按时上下岗。志愿者出院前尽量于在院患者中遴选接岗志愿者,并做好一对一工作交接。
9.2
每10~30名患者中遴选1名志愿者负责相应人员管理,明确划分每位志愿者负责的床位范围,并标示清楚。例如将每一排床位紧邻过道的床位设为志愿者床位,负责该排所有床位的管理。全病区遴选1名志愿者总负责人作为“区长”,协调所有志愿者管理。全程参与舱内管理,负责与医务人员总对接工作。
9.3
协助医护人员管理本组患者,维持秩序,完成数据统计收集、物资发放、垃圾清理、感染防控监管等工作。协助医护观察本组患者症状,特别是病情突然加重不能自行寻求医护帮助的患者。协助监测所属床位心理健康及心理保健,协助健康宣教工作。收集、反馈病区意见,并为完善质量管理献计献策。
9.4
对所有参与工作的志愿者均发放统一的志愿者证书,以发扬和鼓励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抗疫结束后,根据志愿者综合表现,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建议所在单位或社区给予适当表彰。对于不善于管理、工作责任心不强和导致所管辖区域患者意见较大和矛盾激化的志愿者应及时更换。
(本共识源于医脉通网站,刊登于《医学争鸣》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