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成人常规肺功能测定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2022-11-11 15:45:32)
标签:
成人常规肺功能测定 |
《成人常规肺功能测定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摘要】 本共识以既往发表的“关于常规肺功能测定程序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建议”为基础,结合现代肺功能检测设备的特点、最新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情况,针对既往指南存在的未解问题,系统阐述常规肺功能,即肺容积、通气功能、弥散功能的测定方法和质量控制。
一、概述
有多种功能,一般指通气和换气功能,常规检查肺容积、通气功能和一氧化碳(CO)弥散量;气道阻力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等为非常规测定,需额外申请和说明。
通气功能、肺活量(VC)及相关肺容积参数,直接由肺量计和/或流量计测定,CO弥散量(DLCO)、残气容积(RV)或RV的容积参数不能直接测定,主要通过气体分析法间接测定,体容积描记法(体描法)是测定功能残气量(FRC) 的常用方法。早期常用测定仪器为单筒肺量计和机械流量计,前者也称为容积型肺量计,主要测定VC、用力肺活量(FVC)曲线及相关容积和通气功能参数;后者主要测定不同时间点的吸呼气瞬时流量。现代肺功能仪同时兼具二者功能,电子流量计(后述简称流量计)既可同步测定FVC等通气功能相关参数和用力呼气的瞬时流量,也可单独测定VC及相关容积参数;在测定参数的同时,可自动计算测定结果,并在屏幕上显示和/或直接打印,故该类测定方法称为流量计法,广义上称为肺量计法。与通气功能测定相似,早期阶段FRC主要通过功能残气量测定仪测定,DLCO通过一氧化碳弥散测定仪测定。但现代测定方法不再是单一设备测定某一具体项目,而是一台仪器可完成多项目测定,仪器的主要特点是在进出气的管路上安装流量计,也安装采样管和气体分析仪,后者通过气体分析法,完成DLCO与肺总量(TLC)或FRC的同步测定。用于测定弥散功能、肺容积的气体称为标示气体,前者为CO,后者有氮气(N2)、氦气(He) 和甲烷(CH4)等。DLCO是在特定肺容积参数上测定,故测定容积参数的标示气体也是测定DLCO的示踪气体。由于现代肺功能仪能完成FVC曲线及其参数与最大呼气-流量容积(MEFV)曲线及其参数、DLCO与 TLC或FRC的同步测定,以及VC及相关容积参数的单独测定,且多在一台仪器完成,因此再把测定设备像既往那样单纯称为肺量计,分别阐述各个项目或参数,并将MEFV曲线测定与 FVC曲线测定、DLCO测定与肺容积测定,分别制定规范是不合适的。目前国内外肺功能测定规范仍采用既往测定方法分别阐述,不符合现代测定要求,容易导致临床应用的错误和混乱,进一步修改、完善是必然选择。
二、重要术语
1
是对不同情况进行的标准化处理。
2
3
4
5
6
三、肺功能仪的校准和常规肺功能测定的注意事项
(一) 校准的必要性
(二) 校准内容
首先校准环境的温度、湿度、大气压、海拔高度等参数;其次是校准流量计,即校准测定流量与实际流量、测定容积与实际容积之间的误差;再次是校准气体分析仪,修正气体分析仪读数与标准气实际成分浓度之间的误差,而实际标准气成分的浓度可能略高于或略低于标准浓度,也需要进行校准;还需校正计时器,以保障与时间有关的容积或流量参数的准确测定。
(三) 校准的项目和要求
1
2
3
4
5、 标准气的校准
6、 时间的校准
四、肺功能仪的保养和维修
肺功能仪使用一定时间后,需进行保养和维修,即使校准或测定结果看似准确也需检修,比如检验传感器加热是否正常,以确保各部件的性能稳定。
五、测定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1
2
(1) 知识和技术要求
(2) 指导技巧
(3) 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 易于抢救
4 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的要求
5 肺功能检查室、流量计、技术员的负荷问题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 适应证
1
2
3
上述情况是肺功能检查的基本内容。
4
5
6
7
8
9
上述人群的肺功能检查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应用将日益增多。
(二) 绝对禁忌证
1
2
3
4
5
6
上述疾病或病理状态下,用力或屏气容易导致疾病加重或出血发生,不宜肺功能检查。
7
8
9
(三) 相对禁忌证
1
2
3
4
5
上述疾病或状态下,用力呼吸或屏气容易导致疾病加重或流产,肺功能检查应慎重。
6
7
8
上述情况多不能有效完成可接受的肺功能测定,肺功能结果解读有较大困难。
9
七、测定前准备
1 肺功能仪的选择
2 连接好肺功能仪,包括已经消毒的连接管路、采样管、流量计、气体分析仪及电磁阀,后者常规组装成可拆卸的固定配件,平时与大气相通,在测定时根据吸、呼气流量和气体变化特点自动开、闭,保障合适的气体流动。
3 检查当天受检者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碳酸饮料,检查前2h避免进食过多,检查前1h 避免吸烟;休息15~20min检查。
4 受检者穿薄而宽松的衣服,以免限制呼吸运动。
5 建议在休息室或观察室播放操作示教录像.
6 检查时间 每日24h内肺功能有一定的波动变化,一般要求上午8~10时检查;若在其他时间检查,需注明,复查时也应在相同的时间段检查。
7 检查前输入受检者的编号、姓名,以示区别和储存;输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用于肺功能参数预计值的计算。
八、潮气容积、肺活量及相关参数的测定
(一) 潮气容积及相关参数的测定
1
2
(二) 肺活量及相关参数的测定
1
2
3
(三) 检测图形显示和参数计算
九、用力肺活量曲线与最大呼气流量容积(MEFV) 曲线的同步测定
(一) 测定原理
(二) 坐标轴的要求
(三) 测定程序
(四) 质量控制
(五) 测量次数
(六) 测定曲线的质量评价
(七) 测定曲线的选择及可重复性评价
(八) 最终测定曲线的选择和测定结果的计算
(九) FVC 测定、评价和选择的注意事项
1
2
3
4
十、一氧化碳弥散量与肺总量( 或功能残气量)的同步测定
1 用作TLC(或FRC) 测定的标示气体
2 不同标示气体的特点
(二) 用CO作为标示气体测定肺弥散功能的原理
(三) TLC(或 FRC)与CO弥散量的测定方法
1 单次呼吸法
2 内呼吸法
3 重复呼吸法
(四) 测定程序
1 完成 FVC或VC测定后进入该测定。
2 单次呼吸法测定的程序
3 重复呼吸法测定的程序
4 内呼吸法的具体测定程序
(五) 质量控制
1 无效腔的控制
2 采样容积
3
4 测定方法的选择
5 不同测定方法的具体要求,达下述要求为可接受的测定。
(1)
(2)
(六) 测定次数和测定间隔
至少测定二次,两次之间至少间隔5min;测定次数不宜超过五次。
(七) 可重复性的评价
1 单次呼吸法
2 内呼吸法和重复呼吸法
(八) 测定结果的报告
选择两次可重复性的测定,计算两次测定的平均值作为 TLC(或FRC)、DLCO和DLCO/VA 的实测值;若后者经过吸入气氧分压、Hb、碳氧血红蛋白校正,需同时给出校正值,即 DLCOc 和DLCO/VAc的结果。若未达可重复性要求,则选择一次“最佳的”可接受的测定,计算实测值及校正值,并在报告中标明。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成人常规肺功能测定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临床肺科杂志》2022年第1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