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P抑制剂治疗前列腺癌不良反应预防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提要]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显著改善了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生存结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奥拉帕利和卢卡帕利用于治疗 mCRPC患者,而奥拉帕利是目前唯一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 PARP抑制剂。目前我国尚无PARP抑制剂在前列腺癌中应用的不良反应预防及管理共识。因此,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共识专家组制定了《PARP抑制剂治疗前列腺癌不良反应预防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基于国际最新临床研究、临床实践及
FDA 和 NMPA 的批准情况,旨在总结 PARP抑制剂治疗mCRPC的血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并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为临床用药及不良反应管理提供参考。
前列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男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分别位于男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5位。国家癌症中心估计,2022年中国前列腺癌新患者125646例,死亡56239例。虽然发病率目前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 已呈现快速升
趋势。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可能更差。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是前列腺癌疾病发展的终末期,疾病异性高,存 在多种信号通突变。 于 对DNA损伤修复通路(DDR),尤其是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的认识,利用“合成致死”原理,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在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突变(HRRm)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肿瘤活性。2021年6月,奥拉帕利在中国正式获批用于治疗携带胚系或体细胞BRCA突变且既往治疗(包括一种新型内分泌药物)失败的mCRPC成人患者。除了奥拉帕利和卢卡帕利,还有多种PARP抑制剂目前正在研究中,见表1。
1 PARP抑制剂药学特征、作用机制以及在前列腺癌领域的关键临床研究
1.1
PARP抑制剂的药学特性
根据奥拉帕利片说明书,奥拉帕利在中国上市的剂型为片剂,有100mg/片和150mg/片2种规格,应口服给药,推荐剂量为300mg(2片,150mg/片),2次/d,相当于每日总剂量为600mg。100mg片剂用于剂量减少时使用,奥拉帕利片应整片吞服,不应咀嚼、压碎、溶解或掰断药片。在进餐或空腹时均可服用。奥拉帕利推荐剂量为200mg(2片,100mg/片),2次/d,相当于每日总剂量为400mg,重度肾功能损害不推荐使用。轻度或中度肝功 能损害(Child-Pugh分级A或B)患者可使用奥拉帕利,无需调整剂量,而重度肝损害患者不推荐使用。
1.2 PARP 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不良反
应发生机制
通过靶向抑制PARP,杀死BRCA突变的肿瘤细胞,这种机制被称为“合成致死”。
PARP抑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的机制主要包
括在靶效应和脱靶效应。
1.3 PARP抑制剂在前列腺癌领域的关键临床研究
2 PARP抑制剂相关不良事件概述
PARP抑制剂相关的不良事件多为“类效应”,即各种PARP抑制剂具有相似的不良事件类别,但各自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事件级别等存在差异。
奥拉帕利治疗前列腺癌时,常见的不良事件以血液学和消化系统不良事件为主,血液学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则以消化系统不良事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便秘等)和疲劳为主。奥拉帕利相关不良事件通常在启动治疗后的前3个月出现,并在6个月内缓解。多数患者的不良事件可通过支持治疗、降低奥拉帕利剂量和暂停用药进行管理,以减少终止治疗的情况。
3 PARP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的总体处理原则
3.1 PARP抑制剂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处理原则
PARP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应根据分级进行管理,1级可继续PARP抑制剂治疗,必要时
对症治疗,同时监测相关血液学指标;2级可给予支持治疗并继续PARP抑制剂治疗,同时监测相关血液学指标,如不良反应未能有效控制,可考虑暂停PARP抑制剂治疗或降低剂量;3~4级根据实际情况暂停治疗、降低剂量或终止治疗,如果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或腹泻可以在药物控制下继续治疗。若患者明确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性白血病(MDS/AML),则终止PARP抑制剂治疗。
3.2 PARP抑制剂剂量调整原则
为处理贫血、恶心、呕吐和疲劳/乏力等不良事件,可考虑暂停治疗或降低剂量。如果需要降低剂量,应分步进行。
推荐奥拉帕利剂量首次减至250mg,1片150mg片剂,1片100mg片剂),每日服用2次(相当于每日总剂量为500mg)。如果需要进一步减量,推荐剂量减至200mg,每日服用2次(相当于每日总剂量为400mg)。如果不能耐受200mgbid的剂 量,则不建议进一步减量。
4 PARP抑制剂相关血液学不良反应及其管理
4.1 PARP抑制剂相关血液学不良反应概述
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骨转移、既往治疗以及PARP抑制剂治疗等因素。
PARP抑制剂相关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为“类效应”。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
PARP-1捕获造成骨髓造血祖细胞生长抑制有关。
奥拉帕利相关不良反应通常在启动治疗后的前3个月出现,并在6个月内缓解,有时需要暂停PARP抑制剂治疗或降低剂量。
4.2 奥拉帕利相关贫血的管理及预防
4.2.1 奥拉帕利相关贫血的管理 贫血与PARP-1,2的靶向抑制和捕获相关,是PARP抑制剂的“类效应”。贫血是导致奥拉帕利治疗暂停,剂量降低以及终止治疗的最常见不良反应。奥拉帕利相关贫血的处理流程见图1。
4.2.2 奥拉帕利相关贫血的治疗及预防
对于常见且可治疗的贫血病因(如铁、维生素 B12、叶酸缺乏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应给予鉴别并进行相应支持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考虑输血治疗,如接受抗肿瘤治疗时伴有血红蛋白快速降低或血红蛋白<60g/L的患者。若 常规治疗无效,建议转至血液科或MDT治疗。对接受奥拉帕利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可尝试预防性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可能减少相关贫血的发生。
4.3 奥拉帕利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管理及治疗
4.3.1 奥拉帕利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管理 血小板由成熟的巨核细胞(MKs)形成,而 PARP-1与血小板的产生相关,PARP抑制剂可能会增加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3.2 奥拉帕利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建议关注患者血小板计数,避免因血小板过引起的致命性出血,并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进行适当治疗。当血小板<50×109/L或有出血风险时,输注血小板。常规治疗无效则建议转至血液科治疗或MDT治疗。
4.4 奥拉帕利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管理及治疗
4.4.1 奥拉帕利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管理
PARP抑制剂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可能发 生机制与其 PARP-1捕获造成骨髓造血祖细胞生长的抑制有关。
4.4.2 奥拉帕利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 不推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一级预防,但对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患者,应暂停奥拉帕利治疗,并根据当地医院指南给予包括G-CSF在内的适当治疗。
5 PARP抑制剂相关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及其管理
5.1 PARP抑制剂相关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概述
PARP抑制剂治疗相关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中,大部分为类效应,包括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疲劳/乏力以及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但在不同的PARP抑制剂中具有不同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5.2 奥拉帕利相关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总体管理原则
对于奥拉帕利相关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视临床需要,可重复暂停奥拉帕利治疗。如果恢复奥拉帕利治疗后,再次出现不良反应并且进一步暂停治疗不足以管理不良反应,则应考虑奥拉帕利降低剂量或终止治疗。奥拉帕利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见表6。
5.2.1 恶心、呕吐的治疗和管理 发生恶心的患者中,2%的患者导致了奥拉帕利治疗暂停,2%的患者降低了剂量,而终止治疗的患者仅占1%。在开始奥拉帕利治疗前,通常不进行常规的预防性止吐治疗,但应在发生首次恶心或呕吐时给予适当的止吐治疗。
5.2.2 食欲减退治疗和管理
出现食欲减退的患者中,1%
的患者导致了奥拉帕利治疗暂停,没有患者因此降低剂量,而终止治疗的患者占比<1%。对于出现食欲减退的患者,可
通过改变食物温度,添加或改变调味料等方式改善食物味道,促进食欲。改善口腔卫生也可能有助于改善食欲。对于味觉
障碍的患者,可在餐前用苏打水和柠檬汁漱口;在食物中使用调味品以改善味道;糖果可以帮助减轻患者口中异味。
5.2.3 疲劳/乏力的治疗和管理 疲劳/乏力是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之一,出疲劳/乏力的患者中,有3%的患者暂停奥拉帕利治疗,有2%的患者降低剂量,而2%的患者终止治疗。对于出现疲劳/乏力的患者,每次就诊时应进行疲劳筛查,也建议患者监测和自我报告感知到的疲劳水平。治疗手段包括:尽可能消除疲劳的相关诱因,如改善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可通过活动缓解疲劳、乏力等症状,如散步等适量体育锻炼,如果同时存在与治疗相关的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则需谨慎运动。
6
PARP抑制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不推荐合并使用强效或中效CYP3A抑制剂,如果必须合并使用,奥拉帕利的剂量应相 应减至100mg或150mg,2次/d。此外,强效或中效CYP3A诱导剂可能降低奥拉帕利的血药浓度,也应避免与奥拉帕利同时使用。在奥拉帕利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含有CYP3A抑
制剂的食物,如西柚、酸橙等。咖啡因会降低奥拉帕利的血药浓度,也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可能原因之一。当PARP抑制剂与中效或强效CYP3A抑制剂同时服用时,应每次就诊时重新评估药理学特点,奥拉帕利与其他常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见表7。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PARP抑制剂治疗前列腺癌不良反应预防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2年第7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2.10.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