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β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要点
(2022-10-24 16:23:16)
标签: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β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β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要点
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酸性糖蛋白,90%以上EPO由肾脏皮质间质细胞产生,少量于肝脏等器官组织合成。EPO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激素,与EPO受体结合,促进红系定向干细胞分化成熟。EPO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是引起肾性贫血的最主要原因。1989年,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研制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开始临床应用。rHuEPO与人体内源性EPO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生物学作用也相似,在肾性贫血,以及肿瘤化疗相关贫血、围术期贫血、骨髓衰竭性疾病贫血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1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β的特点
1.1 普通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β的特点
1.1.1 合成及分子结构
1.1.2 药理作用
1.1.3 给药方式与半衰期
1.1.4 储存条件 与其他短效 rHuEPO一样,rHuEPO-β在常温下不稳定,需2~8冷藏储存。
1.2 长效rHuEPO-β的特点
1.2.1 结构
1.2.2 药理特性与给药方式
2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β的临床应用
2.1 肾性贫血
2.1.1 治疗时机
2.1.2 应用方法 非透析CKD和腹膜透析患者首选皮下注射给药,也可采用静脉注射给药;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可选择静脉或皮下注射给药。与等效的静脉给药相比,皮下注射可以降低药物用量。
2.1.2.1 初始治疗及剂量调整
(1)初始剂量:在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的纠正期起始剂量50~150IU/(kg·周),非透析患者可酌情减量,每周剂量50~100IU/kg,均分1~3次给药。
(2)剂量调整:建议初始治疗时HGB增长速度控制在每月10~20g/L。
(3)最大剂量:两种给药方式最大剂量均不超过 720IU/(kg·周)。
2.1.2.2 维持治疗 建议HGB水平维持在110~130g/L。
2.1.2.3 监测指标和频率
(1)HGB与网织红细胞:
(2)铁状态:
2.1.3 特殊人群肾性贫血的治疗
2.1.3.1 儿童
2.1.3.2 老年人
2.2 肿瘤化疗相关贫血
2.3 围术期贫血
2.4 骨髓衰竭性疾病的贫血
3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β使用的注意事项
3.1 红细胞生产刺激剂(ESA)治疗低反应
3.1.1 定义
3.1.2 原因 造成ESA治疗低反应的常见原因有铁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炎症和/或感染状态、营养不良、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透析不充分等。
3.1.3 处理
3.2 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3.2.1 高血压
3.2.2 血栓形成 主要通过避免HGB过快升高预防其发生,发生后需根据病情外科或介入治疗血栓。肿瘤患者也需监测并控制HGB升高的速度,同时尽早行血栓风险评估,必要时及时开启抗凝治疗。
3.2.3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
3.2.3.1
3.2.3.2
3.2.4 其他
4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β的独特获益
4.1
4.2 有效血药浓度高
4.3
4.4 配方优势
4.5 注射痛感低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β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年第9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