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2022)要点
(2022-09-08 10:12:20)
标签:
脑胶质瘤整合诊治 |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2022)要点
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脑肿瘤的80%。脑胶质瘤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特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影响生存质量,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随着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大量临床试验的开展,脑胶质瘤的分型越来越清晰,传统诊疗方案及新型诊疗方案也逐渐精确化、标准化。
1
中国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生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三大国家之一。总体来讲,中国人群低级别胶质瘤(WHO2级)、间变性胶质瘤(WHO3级)和胶质母细胞瘤(WHO4级)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约为78.1、37.6和14.4 个月。
2
2.1
2.1.1
2.1.2
2.1.3
2.2
2.2.1
2.2.2
2.3
3 常规治疗策略
3.1
脑胶质瘤的治疗需要开展多学科整合诊治,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系统性治疗和支持治疗等。在脑胶质瘤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整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状态、病情状态和肿瘤综合分型等因素。
3.2
外科手术是脑胶质瘤的首选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目的包括: 解除占位征象和缓解颅内高压症状;解除或缓解因脑胶质瘤引发的相关症状,如继发性癫痫等;获得病理组织和分子病理,明确诊断;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整合治疗提供条件。
3.2.1
1)肿瘤切除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CT 或MRI 提示颅内占位;存在明显颅内高压及脑疝征象;存在由肿瘤占位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有明确癫痫发作史;患者自愿接受手术。 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其他不适合接受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禁忌证。
2)病理活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合并严重疾病,术前神经功能状况差;肿瘤位于优势半球,广泛浸润性生长或侵及双侧半球;肿瘤位于功能区皮质、白质深部或脑干部位,无法满意切除;需要鉴别病变性质。 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其他不适合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忌证。
3.2.2
3.2.3
3.2.4
3.3
放疗通常是在明确肿瘤病理后,采用6~10MV直线加速器,常规分次、择机进行。立体定向放疗(SRT)不适用于脑胶质瘤的初治。
3.3.1
3.3.2
3.3.3
3.3.4
3.4
化疗可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对于高级别脑胶质瘤,由于其生长及复发迅速,积极有效的个体化化疗更有价值。其他药物治疗手段还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目前均尚在临床试验阶段。鼓励有条件及符合条件的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参加药物临床试验。
3.4.1
3.4.2
1)经典化疗方案: Stupp方案:在放疗期间口服TMZ 75mg/(m2·d),连服42天;间隔4周,进入辅助化疗阶段,口服TMZ 150~200mg/(m2·d),连用5天,每28天重复,共6个周期。
2)WHO3级胶质瘤化疗:
3)GBM化疗(年龄≤70岁):
3.4.3
3.5
3.6
目前,脑胶质瘤复发/进展后的治疗标准并不统一。常用治疗选择包括再次手术切除、再次放疗、洛莫司汀或贝伐单抗等系统性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具体取决于患者年龄、神经功能状态、KPS评分、复发/进展模式和先前的治疗方法等。
3.7
胶质瘤患者通常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遭受严重的、进行性的神经功能障碍。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需要更高水平的护理和社会性支持。支持性治疗和姑息性治疗也适用于KPS评分较低、病灶较大或多灶的胶质瘤患者,尤其是在活检后无法进一步治疗的患者。
癫痫发作是胶质瘤患者的常见症状,需要长期癫痫治疗。原则应以控制癫痫发作的最低药物剂量为目标。
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于控制肿瘤相关水肿,改善临床症状。对于无症状患者,建议尽量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甚至停用。
4 新型辅助治疗策略
4.1 肿瘤电场治疗
4.2
随着肿瘤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医学肿瘤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目前关于恶性胶质瘤的靶向治疗尚未显示出明显的生存获益,但采取标准治疗方案与新型治疗方法相整合的多模式治疗,可能会改善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4.3
目前针对GBM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肿瘤疫苗接种、溶瘤病毒、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细胞治疗等。当前针对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手段仍然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试验阶段之中,尚未筛选出效果确切的治疗手段。
5
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障碍。合理适度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胶质瘤相关致残率。此外,全面的缓和治疗也可有效减轻脑胶质瘤患者的症状负担,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2022)编写〕
(本指南(精简版)刊登于《中国肿瘤临床》2022年第1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