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6.《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2022)要点

(2022-09-08 10:12:20)
标签:

脑胶质瘤整合诊治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2022要点

 

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脑肿瘤的80%。脑胶质瘤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特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影响生存质量,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随着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大量临床试验的开展,脑胶质瘤的分型越来越清晰,传统诊疗方案及新型诊疗方案也逐渐精确化、标准化。

流行病学

中国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生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三大国家之一。总体来讲,中国人群低级别胶质瘤(WHO2级)、间变性胶质瘤(WHO3级)和胶质母细胞瘤(WHO4级)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约为78.137.614.4 个月。

2  诊断与评估

2.1  临床表现

  脑胶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等。

2.1.1  颅内压增高   主要由肿瘤占位效应引起,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2.1.2  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

2.1.3  癫痫

2.2   影像学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对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1)用于定位诊断,确定肿瘤大小、范围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及形态学特征等;2)提出功能状况的诊断要求,如肿瘤生长代谢、血供状态及对周边脑组织的侵袭程度等。当前主要的影像学手段有CTMRIPET-CT等。

2.2.1  CT

2.2.2  MRI

2.3  组织病理与分子病理整合诊断

3 常规治疗策略

3.1  总体建议

脑胶质瘤的治疗需要开展多学科整合诊治,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系统性治疗和支持治疗等。在脑胶质瘤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整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状态、病情状态和肿瘤综合分型等因素。

3.2  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脑胶质瘤的首选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目的包括: 解除占位征象和缓解颅内高压症状;解除或缓解因脑胶质瘤引发的相关症状,如继发性癫痫等;获得病理组织和分子病理,明确诊断;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整合治疗提供条件。

3.2.1  手术治疗方式   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分为肿瘤切除术和病理活检术。

1肿瘤切除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CTMRI 提示颅内占位;存在明显颅内高压及脑疝征象;存在由肿瘤占位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有明确癫痫发作史;患者自愿接受手术。 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其他不适合接受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禁忌证。

2病理活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合并严重疾病,术前神经功能状况差;肿瘤位于优势半球,广泛浸润性生长或侵及双侧半球;肿瘤位于功能区皮质、白质深部或脑干部位,无法满意切除;需要鉴别病变性质。 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其他不适合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忌证。

3.2.2  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策略

3.2.3  围手术期处理

3.2.4  脑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判定

3.3  放疗

放疗通常是在明确肿瘤病理后,采用610MV直线加速器,常规分次、择机进行。立体定向放疗(SRT)不适用于脑胶质瘤的初治。

3.3.1  低级别脑胶质瘤    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适应证、最佳时机、放疗剂量等一直存在争议,目前通常根据预后风险高低来制订治疗策略。

  危险因素: 年龄≥40岁、肿瘤未全切除、瘤体大、术前神经功能缺损和IDH野生型等是预后不良因素。

3.3.2  高级别脑胶质瘤   对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手术是基础治疗,放/化疗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高级别胶质瘤接受术后放疗可取得显著的生存获益。

3.3.3  复发脑胶质瘤    评估复发脑胶质瘤再放疗的安全性时,应充分考虑肿瘤的位置及大小。

3.3.4  放射性脑损伤   放疗对脑组织损伤依据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急性(放疗后6周内发生)、亚急性(放疗后6周至6个月发生)和晚期(放疗后数月至数年)。

3.4  药物治疗

化疗可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对于高级别脑胶质瘤,由于其生长及复发迅速,积极有效的个体化化疗更有价值。其他药物治疗手段还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目前均尚在临床试验阶段。鼓励有条件及符合条件的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参加药物临床试验。

3.4.1  低级别脑胶质瘤   目前对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的化疗存在一定争议,主要包括:化疗时机、化疗方案的选择、化疗与放疗次序的安排等。

3.4.2   高级别脑胶质瘤    

1)经典化疗方案: Stupp方案:在放疗期间口服TMZ 75mg/m2·d),连服42天;间隔4周,进入辅助化疗阶段,口服TMZ 150200mg/m2·d),连用5天,每28天重复,共6个周期。

2WHO3级胶质瘤化疗:

3GBM化疗(年龄≤70岁):

3.4.3  复发脑胶质瘤   目前尚无针对标准治疗后复发脑胶质瘤的标准化疗方案。如为高级别复发脑胶质瘤,强烈建议接受适当可行的临床试验;如无合适的临床试验,可尝试采用靶向治疗或铂类等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脑胶质瘤临床综合诊疗流程与推荐证据级别见图4

3.5  临床疗效评估与随访

  目前,脑胶质瘤治疗反应的评估主要依据RANO标准(表2)。

3.6  肿瘤复发与进展

目前,脑胶质瘤复发/进展后的治疗标准并不统一。常用治疗选择包括再次手术切除、再次放疗、洛莫司汀或贝伐单抗等系统性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具体取决于患者年龄、神经功能状态、KPS评分、复发/进展模式和先前的治疗方法等。

3.7  支持性治疗

胶质瘤患者通常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遭受严重的、进行性的神经功能障碍。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需要更高水平的护理和社会性支持。支持性治疗和姑息性治疗也适用于KPS评分较低、病灶较大或多灶的胶质瘤患者,尤其是在活检后无法进一步治疗的患者。

癫痫发作是胶质瘤患者的常见症状,需要长期癫痫治疗。原则应以控制癫痫发作的最低药物剂量为目标。

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于控制肿瘤相关水肿,改善临床症状。对于无症状患者,建议尽量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甚至停用。

4 新型辅助治疗策略

4.1 肿瘤电场治疗

  肿瘤治疗电场是一种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发挥抗瘤作用的治疗方法,用于脑胶质瘤的电场治疗系统是一种便携式设备,通过贴敷于头皮的转换片产生中频低场强肿瘤治疗磁场。目前研究显示肿瘤电场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且对患者生存质量无明显影响,推荐用于新诊断GBM和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辅助治疗。

4.2  分子靶向治疗

随着肿瘤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医学肿瘤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目前关于恶性胶质瘤的靶向治疗尚未显示出明显的生存获益,但采取标准治疗方案与新型治疗方法相整合的多模式治疗,可能会改善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4.3  免疫治疗

目前针对GBM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肿瘤疫苗接种、溶瘤病毒、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细胞治疗等。当前针对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手段仍然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试验阶段之中,尚未筛选出效果确切的治疗手段。

5  康复及缓和治疗

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障碍。合理适度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胶质瘤相关致残率。此外,全面的缓和治疗也可有效减轻脑胶质瘤患者的症状负担,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2022)编写〕

(本指南(精简版)刊登于《中国肿瘤临床》2022年第1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202.8.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