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HIV急性感染期诊疗管理专家共识》(2022)要点
(2022-07-19 16:13:33)
标签:
hiv急性感染期诊疗管理 |
《HIV急性感染期诊疗管理专家共识》(2022)要点
鉴于在HIV感染急性期(AHI)阶段可能不能检测到HIV-1特异性抗体,出现的急性逆转录病毒综合征(ARS)也通常被误认为是其他病毒性疾病(例如流感)的症状,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急性HIV感染不能被及时诊断。大约50%的新发性途径感染HIV者,都是与HIV-1急性期和早期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暴露而导致感染。截至 2020 年年底,我国存活的HIV/AIDS患者104.5万,其中2020年新报告11万人中约4.5万为当年新发感染,当年新报告感染者中至少10%~15%可能错过在急性期时确诊 HIV 感染,时感染者也存在经性途径再传播的可能。近年来,我国逐步推广HIV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阻断(PEP)的公共卫生策略,临床中已经可见一部分高危行为者在缺乏有效指导下实施PEP和PrEP,这其中不排除部分求询者实施PEP和PrEP时已经处于急性感染期,为后续HIV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HIV-1感染急性期的筛查、诊断和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策略对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HIV 感染的疾病发展全过程可分三个期,即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2
临床医生了解和掌握急性期的生物学特性,可以有助于对实验室WB和抗原抗体筛查报告结果解。读,并结合临床特征对急性期进行分期诊断。
2.1
HIV感染后,病毒复制首先局限在黏膜,然后转移到引流淋巴结,在此进一步扩增。在黏膜暴露2天内可在区域淋巴结中检测到HIV,3~5日内可在血浆中检测到HIV RNA。此后,血浆病毒水平呈指数上升,在感染后2~3周达到高峰(血浆HIV RNA水平可能升高至超过107拷贝/mL),核酸检测阳性后7天左右,p24抗原水平可能超过100pg/mL并被检测出来。病毒血症达高峰时期前后,患者可能出现临床症状。感染暴露后2~3周可以检测到HIV抗体。
2.2
3
实验室结果是诊断HIV感染的关键因素。原则上急性期诊断与艾滋病诊断一致,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3.2
部分患者因为血清转换期出现WB报告不确定,约2%~20%的抗体初筛阳性复测WB报告不确定,常见于急性期感染时条带条件不足,可进行核酸检测或2~4周后再次送血进行WB检测,应尽快根据核酸检测早诊断,避免因告知晚后期患者脱落导致其继续传播。
3.3
4
HIV急性期感染的诊断和管理是目前降低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重要环节之一,应提高对急性期、抗体阴性核酸阳性、病毒标志物应答受到干扰的患者判断能力,重视HIV感染急性期管理需注意以下要点:
4.1
4.1.1
(A1)培训相关人员,掌握诊断要点:
4.1.2
(A2)重点筛查人群:
4.1.3
(A2)症状或体征:
4.1.4 (A1)具备流行病学史有或没有4.1.3症状体征,HIV抗体初筛阳性进一步WB试验,同时知情告知前提下进行HIV RNA检测。如HIV抗体初筛阴性,也建议行HIV RNA检测。
4.1.5 (A2)有流行病学史并有PrEP和PEP的服药史,即使抗体阴性也需进一步进行HIV核酸检测,以防漏诊HIV急性期感染者。
4.1.6 (B1)对任何近期诊断性传播疾病(STI)的患者都应加强HIV抗体筛查。
4.1.7 (B1)对HIV急性期感染者的近期性伴进行动员检测和干预,及时阻断经性再传播。
4.2
因生物学因素、个体因素、感染状态和暴露前是否应用PEP和PrEP,可能导致抗体延迟产生的个体。对近期有PEP或PrEP(正在使用或近期停用)、有明确的高危行为和急性期症状但抗体检测阴性、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者,需警惕HIV急性感染,应积极进行HIV核酸检测。尽管针对不规范使用PEP/PrEP的人群分析数据尚且较少,但务必注意此类人群的诊断策略。
4.3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综上,本共识拟提高一线医务人员对急性期HIV感染诊断的意识,各初筛实验室尤其是确认实验室在进行检测结果解读时需要重视并结合其流行病学史,制定规范化急性期HIV感染的筛查流程,进一步提升HIV感染急性期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以期尽快发现HIV急性感染者,尽早抑制感染者体内的HIV复制,降低HIV的传播与流行。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HIV急性感染期诊疗管理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艾滋病性病》2022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