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调节治疗专家共识》(2022)要点

(2022-07-18 18:51:02)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免疫调节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调节治疗专家共识》2022要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和相应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气道和/或肺泡异常为主要病理学改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而多种免疫调节失衡在慢阻肺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探讨慢阻肺的免疫发病机制并对其中的关键靶点进行干预可能为慢阻肺的防治提供新办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中关于慢阻肺治疗的内容提及免疫调节剂治疗,推荐慢阻肺合并明确免疫缺陷患者在慢阻肺规范化治疗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免疫缺陷参照相应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主要针对慢阻肺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治疗目标为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症状、减少感染和急性加重,但治疗目标并非在短期内可达成,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其临床疗效和相关不良反应。

1 慢阻肺的免疫发病机制

慢阻肺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炎性反应、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与肺组织结构细胞代偿修复之间不平衡引起的气道重塑和肺泡破坏。有研究表明,自身免疫在慢阻肺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1   慢阻肺的免疫学特征 

气道黏膜是机体防止病原微生物等入侵肺脏的第一道防线,肺组织结构细胞和固有/适应性免疫细胞共同参与并维持局部组织微环境稳态,当呼吸系统受到不同物质刺激时,区域免疫系统会表现出不同的应答特点并引发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改变。

1.1.1   局部固有免疫细胞在慢阻肺中的作用 

1.1.2   局部适应性免疫细胞在慢阻肺中的作用

1.1.3   慢阻肺患者局部免疫分子改变 

1.1.4   慢阻肺患者系统性免疫学特征 

1.2     慢阻肺患者炎性细胞分型

根据诱导痰中炎性细胞种类,可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分为4种表型,即嗜酸粒细胞增多型、中性粒细胞为主型、寡细胞型和混合型。鉴于多项研究表明嗜酸粒细胞计数可用以指导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因此202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建议血嗜酸粒细胞计数>300/μl的慢阻肺患者初始治疗采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疗法。

1.3 气道微生态改变与慢阻肺急性加重免疫学机制的关系 

感染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之一,而当病原体突破气道屏障时则会引发慢阻肺急性加重。临床常见的引起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细菌包括流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卡他莫拉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病毒感染也是临床常见的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原因,常见的气道感染病毒包括人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

鉴于气道微生物定植和感染在慢阻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给予免疫调节剂如细菌溶解产物治疗或进行疫苗接种以改善慢阻肺患者机体免疫力、抗感染能力可能是防治慢阻肺的新途径。

2 慢阻肺的免疫调节治疗

推荐意见1 细菌溶解产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类药物等生物、化学制剂均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提高免疫细胞活性而发挥对慢阻肺的免疫调节作用。

2.1 常见生物制剂

2.1.1 细菌溶解产物(推荐等级:A

2.1.2 卡介菌多糖核酸(推荐等级:C) 

2.1.3 克雷伯杆菌提取物(推荐等级:C

2.2 常见化学制剂

2.2.1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推荐等级:B

2.2.2 大环内酯类药物(推荐等级:A

2.2.3 匹多莫德(推荐等级:C

推荐意见2:  针对流感病毒、肺炎球菌感染等进行疫苗接种可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降低患者死亡率。

2.3 疫苗

2.3.1 流感疫苗(推荐等级:A

2.3.2 肺炎球菌疫苗(推荐等级:A) 

2.3.3 其他疫苗(推荐等级:A) 

2.4 免疫制剂

2.4.1 胸腺肽制剂(推荐等级:C) 

推荐意见3:  他汀类药物及维生素D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慢阻肺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二者在慢阻肺中的应用证据较少且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仍需进一步积累证据。

2.5 有待更多循证证据支持的免疫调节药物

2.5.1 他汀类药物(推荐等级:C

2.5.2 维生素D(推荐等级:B) 

推荐意见4:  中医药复方及虫草制剂或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

2.7 中医药免疫治疗

2.7.1 中药复方 

2.7.2 针灸及外治法 

2.7.3 传统功法 

2.7.4 未来研究方向

3 小结与展望

免疫调节剂种类繁多、作用各异,用以治疗慢阻肺的临床研究证据尚有待进一步在真实世界中进行验证。对于临床医师,选择适当免疫调节剂的关键在于对其免疫调节机制的正确认识。笔者在此也希望借本专家共识编写契机进一步提高对慢阻肺免疫发病机制的认识、发现新的免疫调节治疗靶点,而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增加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本专家共识将适时进行更新。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调节治疗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全科医学》2022年第24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2.7.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